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皮内注药治疗疱疹后神经痛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临床开展皮内注药治疗遗尿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及内脏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是PHN,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机制尚不清楚,经动物实验初步探讨其疗效机制,可能与皮内神经末梢到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神经细胞的上行轴浆流通道有关,现将1997年6月~2002年12月随访资料完善的28例皮内注射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龙复合液治疗PHN的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2.
结合水平集和区域生长的脑MR图像分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结合改进的水平集和区域生长方法实现脑MR图像分割,并根据不同组织成像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算法分割进行了探索.主要步骤:首先用改进的水平集算法实现图像中骨组织和脑脊液(CSF)的提取;然后,依据直方图确定脑灰质(GM)、脑白质(WM)的近似灰度值,自动定位种子点后进行区域生长,实现脑灰质和脑白质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脑MR图像中的区域信息和边界信息,与传统单一算法分割脑MR图像相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与阳性可切除胃癌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采用组织学、快速尿素酶试验和Hp培养3种检测方法,确定胃癌患者Hp感染状况.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p阳性胃癌(HPIP-GC)及Hp阴性胃癌(HPIN-GC),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40例患者中,28例(...  相似文献   
154.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治疗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降低颈椎间盘内IL-1βmRNA、iNOSmRNA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有效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mRNA、iNOS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5.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目前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其中又以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颈椎病70%以上,而此三型颈椎病正是针灸治疗效果最为突出的。现将近10年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主要为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如下。1神经根型颈椎病本病主要为颈推的钩椎关节或推间小关节的退变性增生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多发生于35岁以上者,发于一侧者多见,两侧同时发病较少见。早期表现颈部不适,肩部、上肢有酸重感,在睡眠体位不当时出现患侧手部麻胀难忍,改变颈部位置后好转。随着病情的发展,在体质下降时,如感冒发热,或各种炎症引起的发热后,引起颈、肩、臂部的疼痛加重,手的麻胀感亦加重,疾病好转,这些症状亦减轻。颈椎病变部位的炎性水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出现颈、肩、臂部疼痛加重,手的麻木增加,以夜间为甚,日间静坐时痛甚,活动后减轻,手麻呈持续性,严重时打喷嚏、咳嗽时...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研究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牵涉区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其末梢分布. 方法 在家兔胃伤害性刺激牵涉区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和荧光素核黄( NY)逆行神经追踪,观察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其末梢分布规律. 结果 在 C4~ T10脊神经节( SG)发现标记细胞 , 以 C6~ T8标记细胞较多.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以腹腔神经节标记细胞较多.在下丘脑、脊髓后角、骶脊肌的肌膜、胃、膀胱壁的外膜和黏膜、心肌的内、外膜,腹主动脉壁的内、外膜发现有荧光密集区. 结论胃伤害性刺激皮肤牵涉区初级神经元分布在 C4~ T10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分布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腹腔神经节,以腹腔神经节标记细胞较多.其末梢分布于皮肤、血管壁、肌膜、空腔脏器的外膜和粘膜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区,初级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可能有递质上行至脊髓后角和下丘脑,这可能是皮内注药治疗内脏痛的神经基础也可能与皮肤经络的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8.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直肠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中风昏迷患者,中医辨证属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14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病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大承气汤加减灌肠配合西药治疗缺血中风昏迷病人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9.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震  张连城  周震 《天津中医药》2009,26(5):370-372
[目的] 观察中两医结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及中药灌肠,14 d后统汁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6%,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0.
患者女,17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18个月入院,无发热、胸痛等不适.后前位X线胸片示右侧中下胸腔巨大占位,病变内可见大量不规则钙化,右上肺野及左肺野清晰;CT示右侧胸腔自气管分叉以下层面巨大不规则占位病变,密度不均,可见软组织及大量钙化密度影,钙化位于肿瘤边缘部位,右中间支气管、右中下叶支气管受压,管腔狭窄,右中下叶肺组织未显示,右肺上叶透光度略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