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4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46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fORs(A组),病理性Q波(B组),fORs合并病理性Q波(c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病变罪犯血管,病变范围与狭窄程度,并分析fORs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双支,三支病变发生率A组(44.7%,47.4%),C组(41.7%,45.0%)高于B组(13.6%,9.1%),p〈0.01;②LCX和RCA发生率A组(42.2%,39.4%),C组(33.3%,43.3%)高于B组(9.1%,13.6%),p〈0.01;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血管病变90%〈血管直径(D)〈100%的狭窄的发生率A组(65.8%),C组(50.0%)高于B组(22.7%),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中f0Rs的出现与冠脉双支或三支病变;LCX和RCA罪犯血管的定位及冠脉重度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检测Raptor、Rictor和磷酸化Akt(p-Akt)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ptor、Rictor及p-Akt(Ser473)在20例正常皮肤、20例日光性角化病、20例Bowen病及40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Rap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和60.00%,均高于正常皮肤的25.00%(均P0.05);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Rapto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75%(P0.05)。Ric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0.00%及55.00%,均高于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的20%(均P0.05);p-Akt(Ser473)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0%、65.00%及50.00%,而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为0。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Rictor的阳性表达水平和p-Akt(Ser473)的阳性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Raptor、Rictor和p-Akt(Ser473)的高表达可能与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DMBA(二甲基苯并蒽)/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l mm的丘疹,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有关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近年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为活血化瘀作为治疗银屑病的重要思路提供更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活血化瘀理论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应用,为寻求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供理论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细胞紊乱是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理血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22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18例口服理血消银汤,对照组102例口服复方青黛胶囊,疗程8周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并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ET含量。结果两组效率分别为73.7%、5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52,P〈0.01);银屑病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治疗后两组ET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理血消银汤治疗银屑病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改善微循环,抑制上皮细胞分裂,促进表皮细胞分化,对血浆ET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癌因性疲乏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其病因病机及发病的主症,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临证多从顾护脾胃入手,平衡阴阳,气血双补,攻补兼施,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20.
肤肿瘤是发生在皮肤的细胞增生性疾病,发病原因多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病毒感染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紫外线的增强,皮肤肿瘤的致病因素不断增加。本文将近10年本院病理确诊的常见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区皮肤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