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 EpCAM 和 Sox2在三阴性乳腺癌(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CAM和Sox2在81例TNBC、71例非三阴性乳腺癌( 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non-TN-BC)、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NBC组织中EpCAM、Sox2的阳性过表达率分别为74.1%、54.3%,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5.0%和0)(P<0.05);EpCAM蛋白过表达与TNBC 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05);Sox2蛋白表达与TNBC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呈正相关( P<0.05)。 EpCAM 和 Sox2蛋白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结论 EpCAM和Sox2蛋白在TNBC中均高表达,可能具有促癌作用及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与708例非BLBC组织中HIF-1α及Glut-1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BLB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HIF-1α及Glut-1蛋白在BLB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非BLBC组织(均P0.05),两种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368,P0.05)。结论:HIF-1α和Glut-1的表达在BLBC组织中同时升高,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BLBC的发生、发展,并可能作为评估BLBC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及Polo样激酶1(PL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M1及PLK1蛋白在80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FOXM1及PLK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78%(480/803)和27.90%(224/803),显著高于其在乳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29.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11,χ~2=260.307,P=0.000)。FOXM1及PLK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关,且二者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0.414,P<0.01)。结论 FOXM1及PLK-1可能协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成为乳腺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P53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BP-3、P53在138例结直肠癌和69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BP-3在CRC中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P53在CRC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IGFBP-3在CRC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表达有关( P >0.05);P53在CRC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 P >0.05),二者与其他因素均无关(P >0.05)。 IGFBP-3与P53的表达呈负相关性( r =-0.27, P <0.01)。结论 IGFBP-3与P53可能均参与了CRC的侵袭、转移过程,且二者起到了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二者在CRC中表达对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检测蛋白质磷酸酶2A(PP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分析CIP2A与BL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BLBC、57例non-BLBC和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IP2A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BLBC及non-BLBC中CIP2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P2A蛋白的表达和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与BLB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BLBC组织高表达CIP2A,CIP2A可能与BLB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HGC-27经50、100、1000、2000μg/L DON处理12h、24h、48h,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检测凋亡情况及其量效关系,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FCM检测结果表明,较高浓度(1000和2000μg/L)DON处理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随处理时间不同有明显差异。DON处理12h,可明显降低G0/G1细胞百分率、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处理时间延长至24h和48h,则表现为G0/G1细胞百分率增加,S期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DON处理24h和48h,各DON实验组HGC-27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在50~2000ug/L浓度范围内,凋亡率随着DON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DoN处理12、24和48h,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而Bcl-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DON处理可影响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象HGC-27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其作用依DON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DON可诱导HGC-27细胞凋亡,上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可能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p53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IRT1与p53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和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5例EC、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IRT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IRT1和p53在E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2% (79/95)、49.5% (47/9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7.5%(7/40)、7.5% (3/40),EC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480,x2=21.266,P均<0.001);SIRT1的表达在晚期、分化差EC的阳性率高于早期、分化好的阳性率(x2=8.011,P=0.018;x2=8.172,P=0.017);p53在Ⅱ型、分期晚、分化差、浸润深度≥1/2、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IRT1与p53呈正相关(r=0.292,P=0.004).结论 SIRT1是EC的肿瘤促进因子,SIRT1和p53可能参与EC的形成和增殖,并可能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联合检测SIRTI、p53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Fox M1、Cep55及c-Myc蛋白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BLBC、70例NON-BLBC和6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Fox M1、Cep55及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Fox M1蛋白在BLBC、NON-BLBC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3%(51/66)、60.0%(42/70)、13.6%(9/66),Cep55蛋白在BLBC、NON-BLBC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9/66)、57.1%(40/70)、16.7%(11/66),c-Myc蛋白在BLBC、NON-BLBC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47/66)、54.3%(38/70)、22.7%(15/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 M1、Cep55及c-Myc蛋白的表达与BLBC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绝经与否、肿块大小无关(P>0.05)。Fox M1和Cep55蛋白在BLB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Fox M1和c-Myc蛋白在BLB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Cep55与c-Myc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Fox M1、Cep55及c-Myc蛋白可能参与了BLBC的发生、发展,并且Fox M1分别与Cep55及c-Myc在BLB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Cep55蛋白与c-Myc蛋白在BLBC中的表达没有相关性,说明Cep55及c-Myc可能通过不同的作用对BLBC的发生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钙黏附素-E(E-cad)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7和E-cad在2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68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7例正常乳腺组织(Control)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MP-7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E-cad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且MMP-7与E-cad间无相关关系(χ2=0.00,P=1.00);MMP-7及E-cad均与乳腺癌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7和E-cad与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