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Zeus手术机器人用于胆囊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4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Zeus手术机器人胆囊切除组(A组)和腹腔镜胆囊切除组(B组),每组20例。结果A组擦镜次数(1.1±1.0)次和调整术野时间(2.2±0.7)min显著少于B组(4.5±1.5)次,(7.5±1.2)min。A组解剖动作次数(337±86)次和操作失误率(10%)少于B组(389±94)次,(25%)。A组手术时间(104.9±20.5)min和系统建立时间(29.5±9.8)min显著长于B组(78.6±17.1)min,(12.6±2.5)min。两组术中出血量(35.6±25.2)ml∶(31.8±16.4)ml和术后住院天数(2.8±0.8)d:(2.8±0.7)d相近,均无术后并发症,各有1例中转开腹手术。结论手术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野控制能力好,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更大。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胰岛联合移植对胰岛移植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18只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成3组:(1)糖尿病组,不进行任何移植;(2)胰岛移植组,在无菌操作下将10μl纯化后的200个胰岛移植于受者的左肾包膜下;(3)胰岛+MSC移植组,除与胰岛移植组进行相同的移植外,还在胰岛移植前3、2、0d经受者尾静脉分别注射1×106个MSC.移植后,连续监测非空腹血糖至第30 d;第14和28 d对移植部位的左肾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集外周血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c1/Tc2细胞的比值、初始和记忆T淋巴细胞的变化、以及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成熟度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胰岛移植组比较,胰岛+MSC移植组血糖明显降低,移植部位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延长;TH1和Tc1细胞明显下降,TH2和Tc2细胞升高,TH1/TH2和Tc1/Tc2细胞比值显著下降;初始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下调;DC成熟度降低,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能力下降.结论 MSC与胰岛联合移植可通过对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减轻胰岛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大鼠胰岛分离过程中抑制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将20只SD大鼠平均分为两组,处理组在胰岛分离全过程中加用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加乌司他丁处理,采用Ficoll非连续密度离心纯化后对两组胰岛细胞的凋亡、胰岛产量及活力进行比较.结果 加用乌司他丁处理组的胰岛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处理组胰岛产量和胰岛素释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胰岛分离过程中加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岛具有抑制凋亡、提高胰岛产量及保护胰岛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引流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能否一期缝合的争论由来已久[1],一般认为胆总管一期缝合前须放置适当的胆道引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探索制作了一胆道内置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用胆道内置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效果较满意[2],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纳米球 (C-Fe@CN-CN) 经肝动脉注射结合磁场引导下,在正常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 方法 SD 大鼠 80 只,随机均分为卡铂组( A 组)和 C-Fe@CN-CN 结合磁场组( B 组)。肝动脉插管后, A 组注入卡铂溶液; B 组注入 C-Fe@CN-CN 分散液,以肝左叶为靶区,施加磁场 30 min 。分别于相应时间点采集标本,测定组织中卡铂浓度,观察 C-Fe@CN-CN 在各组织沉积情况。另将 C-Fe@CN-CN 用 99 Tc 标记后,观察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 结果 B 组靶区肝卡铂峰浓度 (<>cmax)38.47 μg·g-1 ,为非靶区肝( 14.79 μg·g-1 )的 2.6 倍,为 A 组肝( 4.98 μg·g-1 )的 7.7 倍。 48 h 时 B 组靶区肝卡铂浓度 3.11 μg·g-1 ,为非靶区肝( 0.35 μg·g-1 )的 8.9 倍, A 组肝卡铂浓度已低于检测限。 B 组肾、脾和肺 <> c max 分别为 29.94 , 1.54 和 1.76 μg·g-1 , A 组分别为 37.78 , 2.14 和 2.34 μg·g-1 , 2 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切片显示, C-Fe@CN-CN 聚集于靶区肝细胞间和肝窦中,非靶区肝内少见 C-Fe@CN-CN 的聚集, 其他 脏器内未见聚集的 C-Fe@CN-CN 。核素扫描显示,放射性核素浓集于靶区肝, 其他 脏器分布很少。 结论 C-Fe@CN-CN 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磁靶向性和缓释性,能选择性聚集于磁靶区的细胞间隙,平稳释放药物,成倍提高靶区药物浓度,延长维持时间,同时显著性降低 其他 器官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66.
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比较 2 9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和 35例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的临床资料 ,比较指标为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输液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为96 6 % (2 8/2 9) ,开腹手术组为 91 4% (32 /35 ) (χ2 =0 71,P =0 399) ;手术时间开腹组为 (145 8± 2 7 1)分钟 ,腹腔镜组为 (178 3± 32 4)分钟 (t=4 2 7,P <0 0 1) ;胃肠道恢复时间开腹组为 (5 8 2± 4 9)小时 ,腹腔镜组为(2 0 8± 2 9)小时 (t=37 8,P <0 0 1) ;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 (16 5± 3 8)天 ,腹腔镜组 (6 2± 1 8)天 (t=14 2 2 ,P <0 0 1) ;住院总费用开腹组为 (780 0± 2 90 0 )元 ,腹腔镜组为 (85 0 0± 130 0 )元 (t=1 2 8,P >0 0 5 ) ;术后并发症两组分别为 5例和 0例。 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此方法优于开腹方法。  相似文献   
67.
术前超声评估胆囊粘连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ecystectomy,LC)前预测胆囊周围粘连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预测胆囊周围粘连与LC手术难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30例似接受LC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案,术前应用B超检测胆囊底及胆囊颈部周围脏器滑动情况评估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并经LC术中判断证实;收集30例患者LC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0例观察对象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粘连8例,经LC术中探查证实7例,χ2比较术前B超对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的评估与术中相应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有粘连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大于无粘连组(P<0.05),以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B超可以预测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及LC难度,对术者能安全顺利完成LC及患者选择合适的住院方式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量化研究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应用解剖学特点,确定疝修补片大小的方法.方法:自2003年11月~2005年1月,完成50例腹股沟疝患者共57个腹股沟疝的腹腔镜疝补片修补术,分为斜疝组43个,直疝组14个,健侧作为对照组共43个.术中测量耻骨联合到腹壁下动脉发出处的长度(L)以及疝环直径(D),统计分析3组结果差异.结果:直疝组和斜疝组L值分别与对照组相比,t值为3.41和9.29,P值分别为0.001和0.000,说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组的L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L值和斜疝组相比,t=3.66,P=0.001,即直疝组L值较斜疝组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疝组疝环D值和斜疝组相比,t=2.58,P=0.013,直疝组D值较斜疝组大,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腹股沟解剖结构具有显著差异,腹腔镜疝修补术中所用的补片大小应参照个体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对骨髓细胞(BMC)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Cs),以及MSCs联合胰岛移植对受体鼠BMC来源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以探讨MSCs如何通过DCs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离纯化骨髓MSCs按比例加入C57BL/6小鼠BMC,在含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重组鼠白介素4(rm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s,加脂多糖(LPS)促DCs成熟,检测各组DCs免疫表型的变化,抗原摄取及其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能力.观察MSCs联合胰岛移植的同种异基因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和组织学变化,并取受体鼠BMC体外诱导为DCs,检测成熟DCs免疫表型、抗原摄取和分泌IL-12能力.结果:体内外实验证明MSCs可使BMC来源的DCs表型CD11c,成熟表面标志CD83、协同刺激分子CD86和I-A<'b>表达明显降低(P<0.05),抗原摄取和分泌IL-12能力显著下降(P<0.01).MSCs联合胰岛移植,可抑制同种异基因受体鼠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结论:MSCs可通过抑制BMC来源的DCs的成熟和功能,降低DCs抗原摄取和分泌IL-12能力,诱导免疫耐受,减轻对移植胰岛的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0.
与胎鼠胰腺干细胞共培养保护大鼠胰岛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如何保护胰岛功能一直是胰岛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很多研究表明,干细胞除了自身具有较强的增殖分化能力之外,还可通过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或者通过细胞一细胞接触、融合等方式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维持正常组织细胞功能.本实验利用胎鼠胰腺干细胞与大鼠胰岛共培养,观察其在保护胰岛功能、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方面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7/2007-04在深圳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体质量500 g、孕16 d的雌性SD大鼠1只,10周龄、体质量200~250 g SD大鼠20只,雌雄不限,均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分离纯化孕16 d SD大鼠胎鼠的胰腺干细胞,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术鉴定;采用胶原酶V消化、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并应用双硫腙鉴定.按随机对照表法将胰岛培养分单纯胰岛培养、胰岛与胰腺干细胞联合培养两组,15孔/组.③实验评估: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胰岛存活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量并计算刺激指数.结果:①胎鼠胰腺干细胞培养传代3代后免疫细胞化学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巢蛋白阳性细胞含量占74.1%.②单纯培养组培养3 d时,胰岛生长状况较好,轮廓清楚,培养7 d时.胰岛结构变松散,边界不清,培养超过14 d后,胰岛结构均己破坏.联合培养组培养3 d时.胰岛生长良好,大部分胰岛悬浮生长,部分胰岛与贴壁干细胞松散黏附,培养7 d后大部分胰岛仍完整,培养14d时仍可见完整胰岛.③联合培养组培养7,14d时胰岛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培养组(P<0.01);④高糖刺激下联合培养组培养7 d时胰岛素分泌刺激指数明显高于单纯培养组(P<0.01).结论:胎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培养可以明显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并保持良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