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糖尿病大鼠胰岛α细胞胰岛素受体分布和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胰岛α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分布和含量的变化,及其与α细胞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的双重荧光标记法对正常Wistar大鼠和1型糖尿病(T1DM)大鼠、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α细胞胰岛素受体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大鼠和T1DM大鼠、T2DM大鼠胰岛α细胞的细胞膜上均有胰岛素受体蛋白表达。与正常大鼠比较,高脂饮食和T2DM大鼠胰岛α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1DM大鼠胰岛α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含量比正常大鼠明显减少。结论T2DM大鼠胰岛α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与α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减少无明显相关,是否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或受体后其他环节异常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T1DM大鼠胰岛α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可能与使用大剂量链脲佐菌素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GL)对脂多糖(LPS)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趋化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RGL(10 μmol/L)预处理HK-2细胞2 h后加入LPS(1 mg/L),与单纯LPS组、单纯RGL组及未加任何刺激(CON)组进行比较。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和MCP-1蛋白水平。通过RNAi技术沉默肾小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PPARγ),观察RGL的作用是否依赖于PPARγ。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用EMSA方法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 结果 在HK-2细胞中,与CON组相比,单纯LPS刺激使IL-8、MCP-1 mRNA分别升高(4.30±0.45)倍和(4.80±1.29)倍(均P < 0.05),使培养上清中IL-8、MCP-1分别升高(1.39±0.18)和(2.11±0.47)倍(均P < 0.05);与LPS组相比,RGL预处理组IL-8和MCP-1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66.37%和71.88%(均P < 0.05),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41.68%和47.87%(均P < 0.05)。在PPARγ沉默的HK-2细胞中,RGL预处理2 h后再加LPS刺激,IL-8和MCP-1 mRNA仅分别下降18.16%、16.83%,培养上清中IL-8和MCP-1仅分别下降11.39%、11.86%,与单纯L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GL预处理2 h不能抑制LPS诱导的NF-κB核易位,但可显著降低NF-κB DNA结合活性。 结论 RGL以PPARγ依赖的方式抑制LPS诱导HK-2细胞分泌IL-8和MCP-1,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 DNA结合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导管内癌(IDC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在穿刺活检标本中诊断IDCP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对228例经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的HE切片进行筛查,对20例疑似IDCP的病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α-甲酰-辅酶A-消旋酶(P504S)和P63双染标记,并做核增殖抗原Ki67染色,回顾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共有10例(4.3%)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符合IDCP,Ki67平均核标记指数19.7%±9.7%;IDCP组织学特征:以筛状和实体状结构为主,肿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大,深染,可见明显核仁,P504S(+)、P63(+)的基底细胞存在;临床特点: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高[(103.3±36.8) ng/mL],伴高级别浸润性癌(Gleason评分多数≥8分),4例患者初诊时已有骨和/或肺转移.10例患者中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其中3例死亡,2例复发.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伴有IDCP的前列腺癌患者比不含IDCP者预后更差(P=0.006). 结论前列腺癌穿刺活检标本中查见IDCP比例低,在穿刺活检标本中发现IDCP,提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需引起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4.
<正>肿瘤病理诊断从传统的组织形态学诊断转变为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变化的整合诊断(integrated diagnosis), 并成为肿瘤靶向治疗和精准治疗的基础,得益于近年来病理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研究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转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基础研究探明了肿瘤最重要的分子改变,包括原癌基因激活、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或丢失、无限增殖能力/ 细胞永生化、DNA修复缺陷、抵抗凋亡、获得侵袭与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5.
免疫组化结果的图像分析与人工计数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针对长期以来免疫组化结果难以准确判定的问题,选取图像分析(Image analysis,IA)的常用参数——阳性面积(Area),平均光密度(Mean Density),积分光密度(IOD)和人工计数方法的常用参数——阳性细胞百分比,灰度及两者乘积,通过图像分析和人工计数两种方法对分别代表胞浆、胞核和胞膜阳性的乳腺癌PS2、ER、c—erbB—2三个指标的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讨图像分析与人工计数方法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半定量评分中各自的优缺点、重复性及两者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A对免疫组化中胞浆,胞核及胞膜着色的结果判定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人工计数方法对胞核、胞膜阳性的结果判定重复性尚可;两种方法在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针对在图像分析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本研究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致内皮细胞凋亡的途径以及叶酸拮抗Hcy的机制。方法 Hcy、叶酸或二者联合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2 4小时后 ,用AnnxinV染色加流式细胞术及基因组DNA电泳检测DNAladder了解细胞凋亡状态 ;RT 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3、c IAP1和c IAP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结果  0 3mmol L和 3 0mmol L的Hcy均导致HUVEC凋亡 ,Hcy浓度高时凋亡细胞数较高 ,并伴有caspase3表达和活化增强 ,以及c IAP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降低 ;叶酸可上调c IAP2的表达。结论 Hcy诱导HUVEC凋亡 ,此种作用可能涉及caspase3相关途径。叶酸可促进c IAP 2表达 ,从而部分拮抗Hcy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胃MAL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演进中t(11;18)(t121;q21)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及检测AP12-MALT1融合基因的意义。方法47例胃淋巴瘤病例(MALT淋巴瘤3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经复查诊断后,用RT—PCR和巢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AP12-MALT1融合基因的表达,用半巢式PCR和特殊染色检查HP感染情况。根据淋巴瘤类型及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病例分组,观察各组病例HP感染的差异。结果47例胃淋巴瘤中20例AP12-MALT1融合基因mRNA检测阳性,包括16例MALT淋巴瘤和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P感染检出率:AP12-MALT1阳性组为25%(5/20),AP12-MALT1阴性组25.92%(7/27)。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例AP12-MALT1融合基因检测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经抗HP治疗后病情稳定。结论胃MALT淋巴瘤和DLBCL中AP12-MALT1 mRNA表达与胃淋巴瘤HP感染无明显相关,AP12-MALT1融合基因可能成为胃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效果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15d-PGJ2(5μM)预处理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2h后加入LPS(1μg/ml),与LPS组、15d-PGJ2组及未加任何刺激组进行比较。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8和MCP-1蛋白水平;通过RNAi技术沉默肾小管上皮细胞PPARγ,观察15d-PGJ2的作用是否依赖于PPARγ;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在细胞内的定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胞质中Iκ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HK-2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4h使IL-8 mRNA及蛋白分别升高(5.67±1.83)和(1.62±0.12)倍,使MCP-1 mRNA及蛋白分别升高(5.24±1.33)和(2.25±0.40)倍,且胞质中IκBα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LPS组相比,15d-PGJ2+LPS组,IL-8和MCP-1表达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74.23%和79.42%,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69.03%和4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PARγ沉默的HK-2细胞中,与LPS刺激组相比,15d-PGJ2使IL-8和MCP-1表达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59.21%和44.08%,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47.11%和39.40%(均P0.05),并明显抑制LPS诱导NF-κB核易位,下调IκBα磷酸化水平。结论:15d-PGJ2可抑制LPS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且不完全依赖于PPARγ,可能与抑制IκBα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9.
肺癌和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首位[1];在我国,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城市地区也高居第一或第二位.由于肺癌早期临床表现隐匿,不易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故治疗效果不理想.寻找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标志和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是肺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了解肺癌中的凋亡障碍,并试图将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一些方法应用于肺癌治疗.  相似文献   
30.
杨光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因患巨球蛋白血症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6日病逝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享年79岁。[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