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2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探讨二者在正常肝组织,肝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不同侵袭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CC侵袭性的关系。结果:ICAM-1和VCAM-1在正常肝组织无表达,在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中仅1例VCAM-1呈弱阳性表达;在36例肝细胞癌中,ICAM-1,VCAM-1分别有25例(69.4%),和23例(63.9%)表达,且多数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33.3%和26.7%),高侵袭肝癌组(21例)中分别有18例85.7%)和17例(80.9%),表达ICAM-1和VCAM-1,而非侵袭组仅分别有7例(46.7%)和6例(40.0%),表达,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5),结论:ICAM-1,VCAM-1与肝细胞癌生物恶变及侵袭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用热疗治病历史悠久,热疗应属于中医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治法的一种。笔者从现代热疗治癌的角度及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阐述了“阳气”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后残癌血管生成变化规律,探讨缺氧诱导因子-2α (HIF-2α)在不同时间段对残余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应用人肝癌细胞株H印G2种植于裸鼠皮下,接种大约30 d后均经HIFU治疗,按治疗不同时间点(1、3、5、7、14、21 d和28 d)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为未经HIFU治疗组.在不同时间段取残余肝癌组织,检测HIF-2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基因及蛋白表达,并检测CD31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进一步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HIF-2 αmRNA在治疗ld组、3d组表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14d组表达最高,组间比较,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d组、7d组、21 d组和治疗28 d组HIF-2 α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比对照组增高,明显低于14 d组.VEGF-A mRNA水平在治疗1~7d内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A mRNA水平治疗14 d组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蛋白表达:HIFU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HIF-2 α蛋白表达在治疗5d组开始升高,14d组升高最为显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1 d和28 d组缓慢降低.与对照组比较,VEGF-A蛋白表达在治疗后7d内明显降低,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14 d、21 d、28 d组VEGF-A蛋白表达又明显增加,与治疗7d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HIF-2 α基因和蛋白水平在治疗14 d组表达最高,在治疗21 d组和治疗28 d组表达降低(F=7.641,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EGF-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一直持续较低水平至治疗7d,而在治疗14、28 d时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F=34.05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血管密度变化趋势与VEGF-A表达水平一致.结论 肝癌经HIFU治疗后,短期内(1~ 7d)抑制残癌组织血管生成;但治疗14 ~ 28d后,残余瘤组织血管生成增加,其机制可能通过HIF-2 α/VEGF-A途径. 相似文献
64.
背景:目前临床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材料有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它们都存在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目的:分析与总结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的特点,并探讨如何根据植入物的特点进行选择最合适腰椎内固定融合植入物。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1999-01/2010-12有关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植入物的研究,关键词为“椎间盘镜,钉棒内固定腰椎融合,植入物”。结果与结论:由于椎间融合器的尺寸符合内窥镜通道的要求,因而椎间融合器的应用逐渐成为目前椎间盘镜下钉棒置入内固定腰椎融合中最主要的手术方式。腰椎间融合器材料由最初的惰性材料钛合金发展至可降解、可吸收生物材料,异体皮质骨材料融合器也已出现,它最为接近所谓的“金标准”。每种椎间融合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患者腰椎影像学表现及内固定植入物的特点选择最合适内固定植入物。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 G/A功能多态性与胆囊胆固醇结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118例胆囊结石患者和53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 G/A基因多态性分析,研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规律。结果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 G/A多态性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结石组中AA+G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χ=4.251,P=0.039),AA+AG基因型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813倍(OR=2.813,95%CI=1.020~7.757)。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中分布也存在差异,胆囊结石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χ=5.791,P=0.016),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777倍(OR=1.777,95%CI=1.110~2.844)。结论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 G/A功能多态性与胆囊结石易感性有关,A等位基因是胆囊结石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G等位基因是胆囊结石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52例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各26例,纳米碳组术中应用纳米碳示踪剂治疗,对照组则不给予。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淋巴结检获数目和生存时间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淋巴结阳性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率比较用Kaplan-Mei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检获数目(26.3±2.5)枚,明显多于对照组(19.4±1.7)枚,其中微小淋巴结(≤5 mm)(8.1±1.7)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3±1.0)枚;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11.4±3.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5.9±1.5)枚;检出所需时间(20.4±3.6)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1.8±5.1) min (P<0.05);纳米碳组阳性淋巴结比率为19.5%(168/860),高于对照组的15.7%(115/733)(P<0.05);纳米碳组黑染率为71.2%(612/860),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24.1%(148/612),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阳性比率8.1%(20/248)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比率(P<0.05)。纳米碳组第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碳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25.0±13.3)个月,明显多于对照组(15.3±13.0)个月(P<0.05)。
结论纳米碳示踪技术应用于胰腺癌根治术可取得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明显提高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和阳性淋巴结的清扫率,提高术后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7.
万光俊|方大正|沈丰|吴红伟|周文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5):553-55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中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判定甲状旁腺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共手术治疗357例甲状腺癌患者,对其中115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发现的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196枚,每枚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中取出约2mm~3大小样本,分成均等的2份,1份用压片法制成玻璃压片,试行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来判定甲状旁腺,另1份行术中冷冻病理检测,以术中冷冻病理为金标准,对这两种方法的判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6枚疑似下甲状旁腺组织经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检出甲状旁腺组织142枚,脂肪组织29枚,淋巴结组织17枚,胸腺组织8枚;术中冷冻病理检测检出甲状旁腺组织146枚,脂肪组织27枚,淋巴结组织16枚,胸腺组织7枚。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鉴定甲状旁腺组织的敏感性97.26%、特异性100.00%,脂肪组织的敏感性93.00%、特异性97.63%,淋巴结组织的敏感性88.00%、特异性98.33%,胸腺组织的敏感性83.00%、特异性98.42%。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判定方法一致性高,甲状旁腺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结组织、胸腺组织的κ值分别为0.948、0.875、0.835、0.704。结论:无染色明视野镜检法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判定甲状旁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术中能准确分辨出甲状旁腺组织与其他组织,从而减少甲状旁腺误切和错误自体移植;同时具有操作简便,耗时少、费用低,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86例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40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46例,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石复发率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无结石复发生存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426.7±23.5) ml及患者住院时间(7.2±0.4) d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673.1±48.5) ml及(8.3±0.9)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术后胆漏、切面感染及结石复发的发生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均随访到术后24个月,解剖性肝切除组有1例患者(2.5%)术后13个月发生了结石残留,非解剖性肝切除组术后有18例患者(39.1%)发生了结石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这种符合肝脏生理结构的外科切除更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防止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微小癌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部分行辅助131I治疗。
结果:128例患者中,单发微小癌87例(67.97%),多发微小癌41例(32.03%);单发微小癌肿瘤直径均在0.3 cm以上,术前经超声检查可发现病灶;多发微小癌术前超声可明确所有病灶者25例(60.98%),另16例(39.02%)多发微小癌中除较大的病灶(>0.3 cm)在术前超声检查中明确外,其余病灶均是在术中冷冻切片中发现或术后石蜡切片中发现;多发病灶局限于单侧甲状腺腺体者
22例(53.66%),分散于双侧腺体者19例(43.34%)。术后随访率100%,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结论:掌握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仔细检查,可避免漏诊;甲状腺全切除术对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患者,女,35岁,因“体检时CT检查发现肾上腺占位病变10d”入院。常规查体无阳性体征。行肾上腺增强CT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见约3.6cm×2.9cm大肿块,边缘光滑,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明显均匀性强化,内侧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并使十二指肠受压,外侧紧贴肝右后叶,其后缘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其间脂肪间隙正常(图1)。以“后腹膜肿瘤”拟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