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53篇 |
内科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35篇 |
特种医学 | 18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109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脊液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NO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ADMA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1、4、7 d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测定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不同时间脑脊液中ADMA和NO含量.结果 ①SAH后脑脊液中ADMA浓度显著高于注血前正常水平(P<0.01),术后4 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而脑脊液中NO水平注血后4 d逐渐下降至最低值(P<0.01);②SAH后血管痉挛程度逐渐加重,动脉血流第4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缓解,与ADMA水平时相表达一致;③SAH后脑脊液中ADMA浓度变化趋势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相应,SAH后第4天脑脊液中ADMA浓度与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50,P<0.01),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显著止相关(r=0.953,P<0.01).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与脑脊液中ADMA表达含量密切相关,SAH后脑脊液中ADMA可能通过调控NO生成水平参与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仪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 DBD治疗PD,具有安全,可逆转、疗效显著等优点,因观察时间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复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HBeAg 、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3例HBsAg( )、HBeAg( )、HBcAb( )标本和68例HBsAg( )、HBeAb( )、HBcAb( )标本进行血清标志物、pre-S1Ag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1例标本中,pre-S1Ag阳性73例,HBeAg阳性43例,HBV-DNA阳性66例.pre-S1Ag的阳性率略高于HBV-DNA阳性率(P>0.05).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V-DNA阳性组中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阴性组(均为P<0.01).结论与HBeAg相比pre-S1Ag与HBV-DNA检测阳性率相关性更好,有助于判断HBV在人体内感染、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高颈段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特点.方法分析7例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肿瘤位于颈1~2椎体平面2例,颈2~4椎体平面5例,均为哑铃形生长,沿椎间孔从椎管内延伸至椎管外,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程度破坏、颈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椎动脉被肿瘤包绕2例,推挤移位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颈椎后路植骨固定术,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颈椎及其附件破坏,脊柱稳定性受损,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行颈椎后路植骨固定,以防术后椎体不稳造成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85.
86.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我科自 1999年以来进行了 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的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TraumaticCarotid CavernousFistula ,TCCF)病人中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34~ 5 2岁 ,其中3例为车祸致头部受伤 ,2例为高处重物击伤头部。 5例患者伤后均有不同程度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1例 5 2岁男性患者因高处重物垮下击伤头部致右前中颅底骨折和周围性面瘫入我科住院治疗 ,在住院治疗期间 (伤后约 … 相似文献
87.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4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固定钢板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等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采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的研究组患者Neer肩关节评分中疼痛、功能使用情况、运动范围以及总分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提高,可达90.48%,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能够提高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适于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与血压、心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BIOLIGHTM69多功能监测仪测龟178名在校师生在平卧位、坐位、立位、半蹲佗4种体位时的血压和心率,并进行自身对比.同时,在立位时又分别加测右臂上举和负重时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①在半蹲位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测量值明显升高,与其他三种特定体位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立位、立位右臂上举及负重三者之间的心率与血压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体位变化会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