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18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儿童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的食管运动障碍,主要由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变性或神经节细胞的缺乏引起[1-2]。儿童AC的发病率为每年0.10/10万~0.18/10万[3],我国儿童发病率的确切数据暂无。患儿常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感染、夜间咳嗽、进食障碍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总结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 SMT)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SMT患者资料,了解病变特点、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69例次内镜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55岁,病变平均最大径(1.34±0.50) cm.69例病变中,位于球部38例、球降交界部12例、降部19例.均成功完成内镜治疗,其中电切治疗1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45例,尼龙绳结扎1例.并发症发生率14.5%(10/69),其中术中发生活动性大出血1例,穿孔2例,延迟性出血3例,一过性淀粉酶水平增高3例,迟发性穿孔1例.67例获病理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Brunner腺瘤(36例).60例患者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1例类癌患者ESD术后病理诊断提示脉管内有肿瘤细胞,再行择期扩大切除术.1例Brunner腺瘤患者EMR术后1年复发,再行ESD治疗后好转.结论 内镜治疗安全、微创、有效,可成为部分十二指肠SMT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3.
贲门失弛缓症( 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下端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基础压持续升高和LES松弛障碍导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消瘦和食物反流.目前内镜下治疗AC的方法主要有肉毒杆菌镜下注射、球囊扩张、放置食管支架、微波等,但这些方法疗效不肯定,复发率较高;外科治疗疗效虽较好,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也较高[1-2].近期,我院内镜中心在积累大量内镜治疗食管病变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平红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45-94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来源于肌层、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GIST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肌层GIST,1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0例来源于肌层的GIST,6例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胃体,2例位于直肠。病变最大直径0.5~2.0cm(平均1.3cm)。1例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9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0.0%(9/10)。ESD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87.5min。全组未出现ESD术后出血。1例ESD治疗中发现1.0cm裂孔,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裂孔,未转开腹手术修补。ESD穿孔发生率10.0%(1/10)。术后随访期2~12m,除手术病例外其余9例无病变复发。结论ESD治疗小的来源于肌层的GIS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针形切开刀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2月共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348例,其中51例插管困难病例(反复胰胆管插管超过10 min不成功)分为两组.针形切开刀组(n=25):应用针形切开刀进行乳头前切开或开窗术后插管;聪明刀组(对照组,n=26):应用聪明刀切开后继续插管.比较两组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针形切开刀组切开后插管成功率92.0%,平均插管时间6.12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16.0%;对照组切开后插管成功率69.2%,平均插管时间11.31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19.2%.两组在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常规胆管插管困难、胰管反复显影者,及早应用针形切开刀进行乳头前切开或开窗术,省时、安全、有效,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22例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病人,其梗阻的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2例。结果22例大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9%,术后1~2天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14例为姑息治疗,6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远端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二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癌侵犯深度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所有病例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经EUS检查发现正常结直肠壁表现为5层结构,第1,3,5层表现为回声,第2,4层表现为低回声。第1,2层为粘膜层,第3层为粘膜下层,第4层为固有肌层,第5层为浆膜下和浆膜层。EUS下结直肠癌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其回声强度介于第3层高回声和第4层低回声之间。根据EU丁结直肠壁5层结构和邻近器官的改变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肿瘤旁直径≥5mm圆形的低回声病灶诊断为转移性淋巴结。结果:EUS对结直肠癌侵犯深度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5%,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54.8%和66.7%。结论:EUS对结直肠癌侵犯深度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率,对结直肠癌术前TNM或Dukes分期有一定价值。术前EUS检查可以为结直肠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8.
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附385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自1988年2月-2000年5月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线破出血385例。临床随机分成3组:单纯硬化组(EVS)103例,内镜直视下向静脉内和静脉旁注射1%乙氧硬化醇,单纯结扎组(EVL)105例,分单次结扎和五连环连续结扎;联合治疗组(结扎加硬化治疗,EVL+EVS),经1-2次结扎后14天作硬化治疗,间隔1-3月对静脉曲张未消失者重复硬化治疗,结果:6个月内无出血者硬化组66%,结扎组83%,联合治疗组92%,3-6个月内随访,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硬化组86%,结扎组68%,联合治疗组91%,结论:联合结扎和硬化不同步良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能增加止血效果,提高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减内内镜治疗次数和硬化剂用量,为目前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线破裂出血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6—06/2002—08 PEG和PEJ共治疗24例病人,其中13例行PEG胃肠营养;11例行PEG胃肠减压加PEJ小肠内营养。结果 21例共行PEG、PEG加PEJ28例次,其中PEG17例次(4例行造瘘管置换)、PEG加PEJ11例次,手术成功率100%。2/28例次出现造瘘管周围皮下感染。所有患者造瘘管置入后营养迅速恢复,停止静脉补液。24例病人随访1~48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EG和PEJ是作为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替代鼻饲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术的2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8-73(平均52.4)岁。23例胃SMT中贲门近胃体侧11例,贲门近胃底侧4例,胃体小弯5例,胃窦大弯侧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14例,深层9例,其中5例与浆膜层粘连,密不可分。23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所有SMT均完整切除。切除病变直径1.5-3.2(平均2.1)cm:肿瘤切除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30-125(平均54.8)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0例,胃肠间质瘤8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膜瘤2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发生气胸伴皮下气肿3例次,气腹5例次,左侧膈下积液伴继发感染1例次,均予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无迟发性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黏膜下隧道内积血积液和感染病例。随访3-18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STER治疗适宜部位的胃固有肌层SMT安全、有效。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且可以迅速恢复消化道完整性,避免消化道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