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梅建华  周云芳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4):235-235,24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95例入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其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指数、低切指数、全血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血液流变学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是改善脑组织缺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利临床医师提高对其认识,降低相关病死率。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儿中确诊深部真菌感染41例,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并发症、治疗措施等16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校正前后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41例患儿中19例死亡,占46%。单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因素包括相关粒细胞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感染性休克、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抗真菌治疗不及时和广谱抗生素应用。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死亡危险因素为:肾功能损害(OR=20.477,95%CI为1.111~377.381)、胃肠功能不全(OR=28.720,95%CI为2.282~361.465)和抗真菌治疗不及时(OR=9.953,95%CI为0.786~125.954)。结论在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中,肾功能损害、胃肠功能不全和抗真菌治疗不及时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3.
儿科综合性医院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儿童结核病在非结核病专科的儿科医院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近九年收住的出院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病史,并进行重新评估,对符合诊断的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核病诊断率增加,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占35.92%);19.2%有明显的结核病接触史,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的儿童,传染源多为日常密切接触的家人;28%患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其结核类型主要为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中、重症结核病表现多见;结核病患儿中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仅50%左右.结论 我国儿童结核病流行趋势严峻.各年龄段发病率不同,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诊断手段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4.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感染部位、培养结果 、并发症、治疗措施等16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46例)占同期住院患儿总数的0.78‰,其中40例有心脏疾患,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24例血培养阳性,1例赘生物菌培养阳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4%.在25例阳性结果 中,革兰阳性菌15例,其中常见病原菌为α-溶血性链球菌;革兰阴性菌7例;真菌3例.46例患儿治愈40例,死亡6例.Logistic回归模型示与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血培养阴性(OR=25.127,95%CI为1.110~363.236)、血液疾病(OR=28.620,95%CI为2.261~354.448)和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3,95%CI为0.786~221.754).结论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α-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血培养阴性、血液疾病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5.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临床上是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疼痛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为特征 ,病程数天或数周 ,可长达 3个月。临床病程一般为自限性 ,少见有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 ,HNL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有T淋巴细胞 ,尤其是细胞毒T细胞的凋亡和增生。本文作者就近几年有关HNL的细胞凋亡的研究作如下综述。一、HNL细胞凋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在组织学上 ,HNL的受累淋巴结内的病变呈灶状分布。病变区域大小不等 ,受累淋巴结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 ,伴有凋亡的细胞和核碎片 (Ka…  相似文献   
36.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发热50余天,伴双下肢疼痛”就诊我院疑难病罕见病门诊。患儿系就诊前50余天开始出现发热,为高热,不伴有咳嗽、呕吐、腹泻,无皮疹,无抽搐,起病后20 d左右出现双下肢及双膝关节疼痛,多家医院就诊,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见效;因考虑川崎病,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亦无好转。来院后查体:身高83 cm,体重11 kg。神志清,反应可,咽红,未见扁桃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及散在花生米-黄豆大小淋巴结,皮肤表面无发红,质软,无触压痛,活动可;HR 130次/min,心音有力,心律齐,未及明显心脏杂音;RR 3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未及肿大,四肢关节无畸形,无红肿,活动度可,无手足肿胀及蜕皮,未及皮疹。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哌罗匹隆与利培酮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6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哌罗匹隆12~48mg/d(30例);对照组用利培酮3~5rag/d(30例),疗程均为8周。两组均为单一用药,可适当合并苯二氮卓类改善睡眠。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第4、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并进行血清泌乳素(prolaetin,PRL)测定。结果两种药物改善精神症状的整体疗效相当,PANSS评定显效率治疗组76.7%、对照组83.3%;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轻微变化(P〈0.05);对照组在治疗的4周和8周时血清泌乳素明显增高(P〈0.01)。结论哌罗匹隆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相当;利培酮较哌罗匹隆对血清泌乳素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度洛西汀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度洛西汀组(35例)和舍曲林组(36例),所有患者均经2周清洗期,疗程为6周。度洛西汀组口服度洛西汀,起始剂量40mg.d-1,2周后加至60 mg.d-1,直到观察结束;舍曲林组口服舍曲林,起始剂量25 mg.d-1,2周后加至50~100 mg.d-1,直到观察结束。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后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过6周治疗,度洛西汀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和97%,舍曲林组分别为78%和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度洛西汀组1周内就能起效,较舍曲林组起效快。2组抗抑郁药治疗老年抑郁症均有效,且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度洛西汀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安全、有效,但度洛西汀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结肠透析机在消化科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对70例肠镜检查及肠道手术患者的肠道前准备、56例各种肝损伤患者及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灌肠治疗。结果:结肠透析机治疗与传统的灌肠治疗相比较,操作简单,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疗效。结论:增加了病人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区出现的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PDR-Ab)是否存在同源性问题,为临床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40株鲍曼不动杆菌取自三个重症监护病区患儿的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和医护人员衣襟等处,先后采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结果 40株MDR-Ab/PDR-Ab分别来自于7组不同分型的克隆株,且其耐药性随着时间变化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 多个相同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可能是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原因之一.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作为控制医院MRAB/PRAB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