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97例心力衰竭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心力衰竭患者(97例)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血尿酸水平;比较80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比较入院时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488.79 23.78)μmol/L和(256.62 26.24)μmol/L,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48.97 25.90)μmol/L、(450.17 16.09)μmol/L和(561.05 26.71)μmol/L,其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0例患者心衰控制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是(509.27±10.74)μmol/L和(402.01 29.7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未用过利尿剂与已用过利尿剂的心衰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随心功能加重而升高,血清尿酸水平不受服用利尿剂的影响.血清尿酸水平是反映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发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气变化及不良反应、插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气变化及插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均经对症治疗后获得缓解。结论: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治疗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33.
胰岛素抵抗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主要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以及斑块病变类型不同等分型方法,分别分为轻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组以及Ⅰ、Ⅱ和Ⅲ型斑块组.另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非冠心病者32例为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PGf)和胰岛素(PIf)、餐后2 h血糖(PG2h)和餐后2 h胰岛素(PI2h)的变化;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采用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在重度狭窄、多支病变、病变不稳定性组及斑块病变Ⅱ、Ⅲ型患者中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轻中度、单支病变、病变稳定性、Ⅰ型斑块组患者(P<0.05);在重度狭窄、多支病变、病变不稳定组及斑块病变Ⅱ、Ⅲ型患者中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P<0.05);而轻中度组、单支病变组、病变稳定性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和稳定性,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吴贤仁 《广东医学》1995,16(3):162-164
心搏骤停现场复苏成功15例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515041)吴贤仁心搏骤停是摔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急诊经常遇到的一种极为紧急的危重症。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CPR),可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现将本科自1988~1993年15例心搏...  相似文献   
35.
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夹痰浊者8例,寒凝者4例,气滞者6例,气虚者4例,阴虚2例,均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结论:血府逐淤汤治疗冠状动脉有扩张、抗凝、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36.
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心肺脑复苏中若干因素。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发生的原因、地点、年龄、性别及治疗经验及教训进行了探讨。方法:9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分为2组,其中A组为心肺脑复苏成功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0.3a±12.5a);B组为心肺复苏最终不能成功者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68.4a±8.8a)。结果:2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分别为2.4±1.6分钟和6.4±3.2分钟;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分别为4.0±1.2分钟和7.5±3.0分钟;2组比较有差异(P<0.01),与年龄及原发病等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关键。同时重点处理脑复苏,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大剂量胺碘酮(Am)静脉注射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41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顽固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男31例,女10例,年龄47.0a±15.6a(21~68)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静脉注射负荷量Am,以3.0~5.0mg/kg稀释后10min内注入,随后以1.0~1.5mg/min泵入维持,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可每隔30min再注入75~150mg追加负荷量,同时口服Am,静脉用药3.5±2.6天。结果:第1个24h Am静脉用量为1785±292(1692~3160)mg,心律失常控制占59%(24/41);72h心律失常全部控制。1例96h后VT复发,追加Am负荷量后获控制,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Am对顽固VT和(或)VF安全有效,用药强调个体化。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节律变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需长期口服Am。  相似文献   
38.
以H+-K+-ATP酶(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losec)静脉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有效率70%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洛赛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显著,止血作用迅速而持久,但加大剂量并不能使疗效呈比例增强。推荐首日剂量80mg,以后每日40mg较为合适。病因不同,其疗效也不一致。疗效高低依次为急性胃粘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糜烂型胃炎,胃溃疡;而对胃癌、肝硬化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较差,洛赛克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灶,于用ISO后24、48h杀死大鼠,取出心脏;用ISO后4周,先用NPA—V多导生理仪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 用ISO后4周,G—CSF动员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参数均比对照组改善。用ISO后24h,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阳性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后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急性心梗发生后,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灶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通过心肌再生、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0.
目的了解心内科、肿瘤科、老年科及骨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有VTE高危因素的200例患者的人口学、社会学特征及防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具有VTE高危因素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肿瘤、严重感染、骨折、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缺血性脑卒中,其中有VTE高危因素的占7.4%;各科危险因素分布不一;老年科、肿瘤科、骨科患者无一例接受抗凝治疗。结论VTE好发于老年男性,各科危险因素不一。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比率很低,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