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处理。方法5 3例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病人 ,有完整随访资料。先用导丝通过狭窄段或潜在的缝隙行球囊扩张后 ,置入支架 ,造影并测量下腔静脉压。结果  5 3例中 5 0例开通成功 ,3例因导丝无法通过完全阻塞的下腔静脉而失败。 2例因狭窄段超过 10cm而置入 2个支架 ,其余病人均置入 1个支架。开通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 (2 8 6 6± 4 0 8)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 6 5± 4 18)cmH2 O ,经t检验 ,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3 2 6 1,P <0 0 1)。 5 0例置入支架的病例中 48例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 3~ 5d内消失或部分消失。 1例术中发生肺梗死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平均随访 13 5个月 ,46例仍保持通畅。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2.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影像学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洛因中毒性脑病 ,由于其病理特点主要是脑白质海绵样变性 ,所以又称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1](heroinspongiformleukoencephalopathy ,HSLE)。与其有关的文献报道 ,近来在国内外刊物上相继出现。笔者旨在对各家报道进行文献复习 ,并对HSLE的研究现状作一总结。1 流行病学海  相似文献   
63.
64.
结肠癌术前TNM分期的CT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杰洪  谢琦  吴沛宏 《医学综述》2002,8(7):431-433
近年来 ,结肠癌的综合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 ,但手术仍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因此 ,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腹膜转移等对指导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肠癌分期传统是使用Dukes分期法 ,但TNM分期法可以更贴切地指出肠壁侵犯深度和更好的与手术方法和预后联系 ,近年更多的外科医生采用TNM分期法[1 ] 。在各种结肠癌的术前检查方法中 ,CT是分期最实用、可靠的方法 ;随着螺旋CT的问世 ,CT机性能改善 ,图像质量提高 ,检查技术改进 ,CT在结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 T分期结肠…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T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检查,分析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定位关系以及CT对动脉瘤钙化和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和瘤颈的钙化及瘤腔内血栓的大小。结论:在CT图像上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的发病部位,CT对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6.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Ad/hEndo)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经Ad/hEndo感染后,western印迹检测人内皮抑素的表达。人肝癌BEL-7402细胞移植到裸鼠背脊部后,检测Ad/hEndo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分析人内皮抑素在裸鼠体内的表达分布。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到人内皮抑素基因在ECV-304细胞内高效表达。Ad/hEndo明显抑制人肝癌BEL-7402裸鼠移植瘤生长(F=4.061,P<0.05)。Ad/hEndo组血管密度计数为6.88±1.08,DMEM组为13.60±1.71(t=9.216,P<0.01)。瘤内注射Ad/hEndo后3d,RT-PCR在肿瘤组织检测到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7d后表达不明显。人内皮抑素蛋白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人内皮抑素基因在体内、体外获得高效表达,并明显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7.
CT增强薄层扫描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CT增强薄层扫描图像上显示的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CT增强薄层扫描和常规CT增强扫描对比研究37例直径<3cm的小肺癌,并同期研究18例需鉴别的肺炎性假瘤和肺结核球作对照,分析这3种病变的CT增强薄层扫描征象特点。结果:①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小肺癌病灶内肿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现一异形血管强化征,而常规CT扫描难以显示该征象;②肺炎性假瘤和肺结核球病灶内一般不出现该种病理血管征象。结论:异形血管强化征对小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8.
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病理确诊NSCLC的患者进行CT纵隔淋巴结分期,并同淋巴结最后病理分期做一一对照。结果: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总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70.o%,阳性预测值60.5%,阴性预测值68.6%,总的准确率为65-2%。CT对4R、5、6,7组淋巴结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偏低。4R组和7组淋巴结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结论:CT是评价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检查手段,能提供有效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信息,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应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达到更精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69.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31例,病灶总数为65个,平均直径为3.5cm,其中肝内病灶20个,肺转移瘤25个,淋巴结转移15个,骨转移瘤5个.全部病例经CT、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内.粒子按照0.5~1.0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结果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71.1%(22/31),疼痛缓解率72.7%(8/11).6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8个;部分缓解(PR)35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4个,局部控制率81.5%(53/65).2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8颗粒子在肝脏内游走,5颗粒子迁徙至肺内;2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以下,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0×109/L,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放射性肺炎、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0.
支架联合PCS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支架植入术后,动脉药盒植入术局部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均已不能或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内支架治疗( E M B E)组和 E M B E 加 P C S治疗组。结果:36例中31例胆管引流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其中之13例行 E M B E,18例行 E M B E+ P C S。随访1~12个月, E M B E 组:1~3个月内6例(50% )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8例,占615% ,12个月内死亡11例,占846% 。 E M B E+ P C S组4例(222% )1~3个月后出现再闭塞,2~6个月内死亡6例,占333% ,12个月内死亡9例,占500% 。两组再闭塞率及死亡率相比,经 t检验, P< 001, E M B E+ P C S组与 E M B E 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 E M B E 加 P C S治疗优于单纯 E M B E,是一种较好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