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门诊患者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有症状就诊人群进行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1995年~1996年对1246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结果肠粘膜炎性改变437例,溃疡性结肠炎55例,息肉187例(腺瘤121例,增生性息肉66例),肠癌111例,未发现病变411例。在187例中发现并摘除息肉291枚,其中13例13枚息肉有局部恶变者电凝摘除后随访1年无异常发现。111例肠癌中DuckA60例。腺癌、息肉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但≤29岁组腺癌、息肉也分别检出1.8%和16.4%。结论有症状就诊人群大肠镜检查是一可行、安全、费用不高和省时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3年经内镜、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102例,进行ESD治疗,完整剥离病变后送病理检查,所有病例术后1、3、6、12、24个月随访。结果 9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ESD完整剥离病变成功率97.1%(99/102)。ESD术中及术后出血各1例,出血率1.96%(2/102),穿孔6例,均在内镜下缝合,ESD穿孔率5.88%(6/102),穿孔成功修补率100%。经随访ESD术后复发率4.90%(5/102)。结论ESD能一次性完整剥离较大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结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国内也在逐步推广普及。我们对7 592例单人操作结肠镜应用技术。效果与安全性进行总结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34.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好发部位,随着内镜广泛应用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采用结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检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消化科肠镜室1996年5月至2002年5月单人操作结肠镜进入回肠末段病例101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总结渍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对收治的1052例UC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结果:确诊105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侵犯直乙结肠463例、左半结肠355例,及全结肠213例最多见,其它部位21例.1052例UC患者并发癌变39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36.
丁洁  吴正祥 《安徽医药》2010,14(4):378-38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抑制效应T细胞的应答,并应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s),因其具有生物学特性稳定、来源充足、易分离、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等优点引起关注。本文就ASCs在IBD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和肥大细胞的变化,以及两者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个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UC患者,对照组肠黏膜取自15名健康成人,半定量RT-PCR检测两组肠黏膜PAR-2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2蛋白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中PAR-2mRNA和蛋白过度表达,PAR-2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1)。UC组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AR-2蛋白表达于UC肠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PAR-2蛋白表达及肥大细胞数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P<0.05)。PAR-2与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结论UC的发生发展与PAR-2的表达、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密切相关,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UC的发病。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对照组采用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每日疗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6周时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和88%,12周时分别为85%和9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停药4周后复发率分别为26%和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氮卓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阶梯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常规疗法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9.
结肠镜诊断回肠末段疾病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西平  王巧民  郑邦海  贾勇  吴正祥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0):1045-1046,1055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回肠末段临床意义。方法单人操作结肠镜到达回肠末段1015例.发现回肠末段疾病118例,分析回肠末段疾病病因。结果回肠末段病变检出率11.6%,回肠末段炎最多,其次是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症、回肠克罗恩病、结核、淋巴瘤等;回肠末段病变同时合并结肠病变45例(占38.1%);结肠镜检查结肠未发现病变时,进入回肠末段有时发现病变;结合内镜表现、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作出回肠末段疾病的病因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结论结肠镜到达回肠末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对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回肠末段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0.
松鼠葡萄球菌脑膜炎、败血症一例李金钟栗瑛洁赵卿相青珍吴正祥1995年9月,我们从一例脑膜炎、败血症患儿脑脊液和血液中同时分离到松鼠葡萄球菌(S.sciuri)。报告如下。患儿,男性,9个月。因发热12天、嗜睡1天,于1995年8月31日以“发热待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