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解蛇毒蛇毒主要有两大类即神经毒和血循毒。神经毒为银环蛇、金环蛇、海蛇咬伤所致。蝰蛇、五步蛇、竹叶青等属血循毒。蛇毒除能采用药物治疗外,利用食物来解毒效果也很显著,常用来解蛇毒的食物主要有生姜、杨梅、烟草、蚯蚓、辣椒、空心菜、蟹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间叶源瘤的超声微探头(MPS)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共诊治76例上消化道间叶源瘤,所有患者均由MPS和胃镜诊断,47例行MPS指导下内镜切除术,43例进行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43例确诊患者中,平滑肌瘤22例,间质瘤17例,分别占51.2%和39.5%,合计占90.7%,均在MPS指导下成功切除,并发症少见。结论绝大多数间叶源性瘤是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分别位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MPS能准确诊断间叶源瘤,但不能区分平滑肌瘤和间质瘤,间叶瘤内镜下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贵州遵义正安县人。左面、左颈肩、左胸前及右胸部水疱伴疼痛4天。否认疲劳、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史,否认肿瘤及化疗病史,否认其他免疫缺陷性疾病史。无发热。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肩颈部、左胸部见带状分布成簇丘疱疹,部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大量证据表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异常均对该疾病起着关键性作用。传统观点认为炎症性肠病与Th1细胞和Th2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关;但最新研究指出,体内Th17细胞以及白细胞介素IL-23的存在,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本文对炎症性肠病中Th17细胞及IL-2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理障碍、个性、压力对FGID的发展和加速的影响是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在发作前有极大的生活压力和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FGID病人有更高的受到性和身体虐待的发生率.IBS者情绪障碍多见的有焦虑障碍、情感障碍和躯体形.FGIDs在人格上更加抑郁、悲观、自我为中心,对待压力多采取否定的应对方式.FD者遇到压力生活事件时更易采取一成不变的、对抗的应对策略而不顾压力的可控制性.跟踪感知模式和对抗应对行为可能加重FD者的消化不良和心理症状.心理障碍可经自主传出神经影响肠功能和直肠黏膜血流.情绪改变可以影响IBS病人直肠感觉及内脏敏感性.脑信息处理、内脏敏感性和主观IBS症状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疾病。本文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前瞻性评价了PCR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效用。结果表明: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0%、87%和70%。这些结果提示PCR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很好手段,但其具体实验方法和试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雄性SD大鼠UC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标本中MCP-1、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CP-1主要表达于胞浆,NF-κB主要表达于胞浆及胞核。UC模型组结肠组织中的MCP-1及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UC模型组结肠组织中MCP-1与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P<0·05)。结论MCP-1与NF-κB在UC结肠组织中的高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在U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微探头对68例70处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总结内镜超声特点,并与最终诊断比较.结果 发现类癌20例,表现为黏膜下层低回声;脂肪瘤12例,多位于右半结肠(11/12),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囊肿12例,表现为黏膜下层的单房或多房性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2例,多位于直肠9例,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各层次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为主,外覆稍强回声包膜,两者在超声下很难区别;恶性淋巴瘤3例5个,表现为局部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增厚,呈中低回声,不均匀,较少侵及固有肌层;血管性病变(血管瘤、静脉曲张)3个,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无回声,部分中、高回声,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成族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另外,还有子宫内膜异位2例,色素沉积1例,阑尾慢性脓肿1例,壁外压迫2例.超声与最终诊断结果均相符.结论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大肠黏膜下隆起的大小、肠壁起源和边界.根据超声特征对黏膜下良恶性判别有一定的价值,同时能与腔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大麻素受体1(CNR1)和大麻素受体2(CNR2)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和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U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35例UC(UC组)、20例已排除炎症性肠病的普通肠炎患者(疾病对照组)和15例肠黏膜病理正常者(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CNR1、CNR2、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IL)-10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黏膜中CNR1和CNR2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血清中CNR1、CNR2含量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UC活动期血清中CNR1、CNR2、IL-10表达量要低于缓解期,而CRP高于缓解期(P<0.01)。UC肠道黏膜CNR1、CNR2表达率明显高于普通肠炎黏膜以及正常肠黏膜(P<0.05),而后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NR在UC中表达显著上调,表明CNR对UC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