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1篇
内科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1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1]。TTP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乏,也与血管内皮细胞VWF异常释放、补体异常活化、血小板异常活化等相关。血浆中ADAMTS13活性缺乏导致内皮细胞异常释放的超大分子VWF(UL-VWF)不能及时降解,UL-VWF可自发结合血小板,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微血管病性溶血,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缺血、缺氧及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症候群[2,3,4,5]。  相似文献   
132.
患者 ,女 ,2 1岁。因发热 3d ,伴畏寒、头痛于 2 0 0 3年 9月 2 4日收住我院。查体 :体温 39℃ ,轻度贫血貌 ,余正常。血常规 :Hb 95g/L ,WBC 2 7.6× 10 9/L ,BPC 6 7× 10 9/L。入院后行骨髓检查 :原始粒细胞Ⅰ型 Ⅱ型占非红系细胞84 .9% ,过氧化物酶染色 2 7%强阳性 ;骨髓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 :CD13 细胞 6 2 .9%、CD33 细胞 91.3%、CD7 细胞6 2 .8%、MPO 细胞 2 4 .5 %、CD34 细胞 2 .0 % ;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自 2 0 0 3年 9月 2 6日起给予米托蒽醌 4mg× 5d联合阿糖胞苷 (Ara C) (2 0 0mg× 7d)方案化疗 ,1个…  相似文献   
133.
本研究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培养至第3-5代用于临床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完全缓解。2例行亲缘HLA3/6位点相合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同胞HLA全相合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4/6位点相合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无血缘关系HLA5/6位点相合单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接受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后,行0.5×106/kg受者体重MSC治疗。结果表明,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获造血重建,并发生皮肤、肝脏和胃肠道Ⅲ-Ⅳ度aGVHD,经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胃肠道症状好转。患儿均未发生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患儿均无原发病的复发,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WTAP基因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初诊非M3类型的AML患者的骨髓样本74例,以正常供体骨髓样本1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骨髓细胞中WTAP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WTA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疾病亚型、初诊时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35.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d;Ⅱ—IV度、Ⅲ—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a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3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观察Th22细胞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ITP初诊组、治疗后完全反应(CR)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所占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22、TGF-β、TNF-α、IL-6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22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逐层分析比较.结果:ITP初诊组和治疗后组Th22细胞比例、外周血中IL-22、TNF-α、IL-6的表达水平以及IL-22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Th22细胞比例、IL-22、TNF-α、IL-6、IL-22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初诊组(P<0.05);ITP初诊组和治疗后组TGF-β水平分别为(3.27±1.02)ng/L、(5.41±1.69)n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65±2.78) ng/L(P<0.01),且初诊组TGF-β的水平低于治疗后组(P<0.05).结论:ITP患者体内Th22细胞数量增加、TNF-α、IL-6的表达升高、TGF-β的表达减低.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探讨不同移植方式及疾病状态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AML患者共314例,其中FLT3-ITD阳性54例,回顾性分析allo-HSCT对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54例FLT3-ITD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56%, 3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7%。其中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及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6%和60%,3年LFS率为45%和54%。两组在OS时间及LFS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4,P=0.786; χ2=0.006,P=0.941)。47例(87.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1),7例(13.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非CR1期。处于CR1期的患者的生存显著优于非CR1期患者。结论 allo-HSCT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HLA全相合移植疗效相似。疾病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分析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MICM)分型、脾脏病理、PET-CT及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等,患者明确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Ⅳ期B组,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均为中高危组.经过一线治疗,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予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治疗后,中枢病灶消失.结论 脾边缘区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十分罕见.利妥昔单抗鞘注联合静脉化疗对本例患者是安全的,且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0.
目的:定量测定正常人外周血有核细胞膜表面G-CSFR的表达密度。方法:以荧光定量试剂盒作参照,利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2例健康人的外周血标本。结果:测定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G-CSFR表达密度为(2 943±417)(antibodies bound per cell,ABC),单核细胞为(3 755±2 575)ABC,淋巴细胞为(996±369)ABC,CD3+T淋巴细胞为(2 787±946)ABC,CD19+B淋巴细胞为(10 112±6 345)A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T淋巴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及B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间G-CSFR表达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研究描述了外周血有核细胞G-CSFR表达特点,将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所用测定方法能够敏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各类细胞G-CSFR表达情况和规律,同传统的利用放免法相比,更为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