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4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5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203篇 |
内科学 | 123篇 |
皮肤病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98篇 |
综合类 | 425篇 |
预防医学 | 98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77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180篇 |
肿瘤学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5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指数(LSI)对青中年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于江苏省太湖疗养院体检的青中年男性8 067名, 年龄(46.46±8.81)岁。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青年男性组(18~44岁)3 269名和中年男性组(45~60岁)4 798名。收集受检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饮酒、吸烟、饮食、运动、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等资料。结果纳入人群血尿酸水平为(376.80±74.43)μmol/L, 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5.7%。青年男性组血尿酸水平高于中年男性组[(381.86±74.32)μmol/L对(373.34±74.32)μmol/L,P<0.001], 青年男性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中年男性组(27.4%对2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LSI得分增加, 青中年男性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呈降低趋势(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调整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我国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谱的特征性改变。方法:收集22例确诊iMCD患者治疗前的血浆标本,并以17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15例健康供者血浆标本作为对照,应用细胞因子磁珠阵列(cytokine beads array,CBA)和ELISA 2种方法,检测17种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ELISA法检测的6种细胞因子中,iMCD患者的IL-2,IL-6,IL-21和VEGF的血浆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0. 01),且IL-21水平在iMCD组最高; IL-1β和IL-4水平与正常对照无差异。CBA法检测13种细胞因子浓度结果显示,iMCD患者的IL-6、IL-33和IL-12-p70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 0. 01),其余细胞因子与正常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除了已知的IL-6和VEGF可能参与了iMCD的发生发展外,IL-2、IL-21、IL-12-p70和IL-33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相关研究可能发现iMCD治疗的新型靶点。 相似文献
33.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加速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血小板植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加速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血小板植入的情况。方法9例患者中成人6例,儿童3例。接受HLA0~2个位点不合的脐血移植。成人给予双份脐血移植,儿童给予单份脐血移植。预处理采用BU/CY或CY/TBI方案,同时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1天开始皮下注射rhIL-1150mg·kg^-1·d^-1和G—CSF5mg·kg^-1·d^-1促进造血重建。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22.3岁,平均体重52.3kg。9例患者8例白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21.3(14~37)天;7例患者血小板植入,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5(18~36)天。急性GVHD(aGVHD)发生率为42.9%,均为Ⅰ度。慢性GVHD(cGVHD)发生率为33.3%,为局限型。死亡3例,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存活的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均为无病存活。预计1年总生存率为77.8%,2年总生存率为52.2%。使用rhIL-11的8例患者中5例(62.5%)出现渗漏综合征。所有患者在采取包括紫草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均可耐受rhIL-11的治疗。结论rhIL-11可能有利于加速血小板的植入,降低严重aGVHD的发生率。渗漏综合征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在采取包括紫草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患者耐受较好。 相似文献
34.
35.
背景:单纯使用克氏针或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桡骨短缩、骨折移位等固定后并发症,尤其在不稳定骨骺骨折情况下。克氏针主要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其骨骺骨折使用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复位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骺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行固定治疗,在不切开情况下微创闭合复位骨折骨骺,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闭合帮助复位固定骨骺骨折方案。固定后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固定后9周及24个月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固定后中远期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恢复及X射线检查情况。
结果与结论:固定后24个月随访按Cooney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对照组优良率77%,X射线评定优良率63%;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3%,X射线评定优良率为9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骨骺骨折患者均获临床骨愈合,腕关节均功能恢复。提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闭合复位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骺骨折,可应用克氏针辅助复位掌倾角及尺偏角,治疗简单,固定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骺畸形愈合并发症少,固定后基本生活学习功能恢复正常,疗效稳定满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8.
胆道结石取石术后胆道逆行感染,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率均较高。不同的手术方式其发生率也不同,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很大关系。我院从1995年1月~2001年12月根据病情共对86例胆道结石病人在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后行胆道空肠Roux鄄Y吻合术,并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共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男女比例1:1.15。年龄13岁~76岁,平均49岁。其中单纯胆总管结石21例;肝胆管结石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52例;胆总管囊肿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其中有8例合并胆道蛔虫。64例行胆总管空肠侧侧吻合;19例行左右肝管…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51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3例术后接受TACE治疗作为研究组,170例术后未接受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TACE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随访12~36个月,复发率为33.82%(116/343);对照组随访12~32个月,复发率为43.53%(74/1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研究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6.76% vs 47.65%,χ2=17.371,P<0.01),无瘤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20.27±5.49)个月vs(13.34±5.06)个月,t=13.806,P<0.001]。同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AL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仅较治疗前ALB降低(均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研究组AST、TBIL和ALB三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1;t=2.252,P=0.025;t=13.345,P<0.001)。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4%,对照组未见类似并发症。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但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肝功能的损伤,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0.
作者对8个项目112名运动员进行了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24小时排量的检查。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另外,随运动项目和训练年限的不同,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