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ATRA处理体外培养的COC2,采用直接细胞计数法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细胞密度情况;利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细胞结构变化.结果 ATRA能够抑制COC2增殖,在1 ~20 μmol/L之间,具有浓度依赖性,在30 μmol/L时几乎未见存活细胞;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到使用ATRA处理后,细胞形态及结构受到破坏.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TRA对卵巢上皮性腺癌细胞株(COC2)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总结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住院172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0.7±9.9岁(男:女=8.6),75%的患者有吸烟史。确诊所需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确诊时间≥6个月占43%。22.1%患者伴发心律失常,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15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无显著狭窄74例(47.7%),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47例(30.3%)、24例(15.5%)和10例(6.5%)。138例有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痉挛发生在造影显示完全正常的冠脉占49.3%,发生在具有显著狭窄病变(≥50%)的冠脉占39.9%,右冠脉易发生痉挛。56例(32.6%)行介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治疗,158例(91.9%)联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治疗。结论变异型心绞痛仍是易忽视的疾病,约50%患者冠状动脉正常,右冠状动脉痉挛更常见,治疗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94.
背景与目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但抑制率不理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且还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来曲唑与姜黄素联合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的移植瘤动物模型。将实验裸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给予包括来曲唑、姜黄素在内的药物干预。8周后记录裸鼠体重,计算移植瘤体积、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来曲唑低剂量组、来曲唑高剂量组、姜黄素组以及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5.95%、22.49%、21.57%和35.89%,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明显,来曲唑组(包括高浓度和低浓度)裸鼠肿瘤体积增长相对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来曲唑与姜黄素联合能更有效地抑制裸鼠肿瘤体积增长。对照组、来曲唑低浓度组、来曲唑高浓度组、姜黄素组及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97%、32.90%、35.80%、34.16%、47.24%。姜黄素组肿瘤细胞内bcl-2的...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索使用Ⅱ型胶原酶建立兔角膜离体扩张模型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实验研究。20只离体兔角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阴性对照组)、II组(5 mg/ml Ⅱ型胶原酶组)、III组(10 mg/ml Ⅱ型胶原酶组)及IV组(15 mg/ml Ⅱ型胶原酶组),每组5只角膜。刮除上皮后角膜置于人工前房上,各组采用不同浓度Ⅱ型胶原酶溶液浸泡60 min。分别记录处理前后各组角膜在不同人工前房内压力[模拟眼压(IOP)]下(15、30、45 mmHg)角膜平均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并对处理后各组角膜进行组织学检查。各组处理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差值△Km及角膜中央厚度差值△CCT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不同IOP梯度下,4组角膜处理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差值△K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6、9.24、8.58,P<0.01);在各个IOP梯度下各组比较发现IV组与I组的△K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I组、III组与I组的△K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OP梯度下,4组角膜处理前后角膜中央厚度差值△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0.66、1.60,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胶原酶处理过的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疏松,基质水肿。结论15 mg/ml Ⅱ型胶原酶溶液浸泡角膜60min能使角膜平均曲率增加,可用于建立兔角膜离体扩张模型。  相似文献   
96.
DNA甲基化是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重要的方式之一。近年研究发现,DNA甲基化造成的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HOXA10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导致其基因表达下降。回顾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能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小动脉肌病.该病对全身小血管的影响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人们陆续观察和研究了该病对眼部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CADASIL眼部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肌桥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肌桥的临床及造影特点。  方法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90例 ,所有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 ,每支冠脉均经多体位投照 ,以收缩期冠脉管腔直径压缩至少 5 0 %或出现吸吮效应作为确定肌桥存在的证据 ,同时以至少一支冠脉管腔狭窄≥ 5 0 %作为有意义狭窄。  结果 :90例患者中发现肌桥 19例 (2 1 1% ) ,其造影特点显示 ①按压缩部位分类 :前降支中段 14例 (74% ) ,前降支中远段 1例 (5 % ) ,前降支弥漫性压缩 1例 (5 % ) ,间隔支 2例 (11% ) ,前降支中远段加对角支 1例 (5 % ) ;②按压缩程度分类 :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 <5 0 %者 4例 (2 1% ) ,≥ 5 0 %~≤ 80 %者 11例 (5 8% ) ,>80 %~≤ 90 %者 2例(11% ) ,>90 %~ 10 0 %者 2例 (11% ) ;③左心室造影显示异常者 13例 (68% ) ,正常者 6例 (3 2 % )。此外经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者 2例 (11% )。  结论 :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肌桥为常见征象 ,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故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评估术后血栓、炎症和胆固醇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并且基线资料完整的AMI患者,按术后D-二聚体、hs-CRP和LDL-C水平的四分位界值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三者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刻画上述标志物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的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 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59.2±12.0)岁,男性2 845例(78.7%),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 161例(87.5%)。随访时间为652(414,1 880)d。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MI患者PCI术后D-二聚体和hs-CRP水平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D-二聚体<220 μg/L患者比较,≥580 μg/L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HR=2.03,95%CI 1.22~3.38,P=0.0...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149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166例作为对照,分析新生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孕期增长体质量及孕末期体质指数(BMI)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以男婴居多,其平均身长、体质量、股骨长、双顶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增长体质量、孕末期BMI及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是有别于糖尿病性巨大儿的一种正常儿,其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其母亲的营养过量摄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