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 (multiple myeloma oncogene l, MUM1)在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RIF)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对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 CE)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RIF患者资料112例。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 取子宫内膜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MUM1、CD138阳性表达情况, 比较子宫内膜MUM1和CD138阳性表达率;采用Kappa检验比较宫腔镜检查联合MUM1与联合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CE的一致性;采用四格表法比较MUM1和CD138诊断CE的灵敏度。结果 112例RIF患者宫腔镜检查诊断CE共55例, 检出率为49.11%。子宫内膜MUM1阳性表达率高于CD138[52.68%(59/112)比41.07%(46/112), P<0.001];宫腔镜检查联合MUM1与联合CD13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CE的Kappa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erbB-2的表达状况,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细胞增生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66例原发性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作"席卷样"包埋,并记录切片中孤立的正常上皮及各种病变数目,即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不典型增生(DYS)和鳞癌(SCC),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这些组织中c-erbB-2表达的变化。结果:从正常食管上皮到BCH、DYS、SCC,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60%、37%和89%,C-erbB-2局灶型分布的百分率分别为50%、67%、48%和35%,弥漫型分布的百分率分别为50%、33%、52%和65%;从高分化到中分化、低分化SCC时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00%和75%。结论:C-erbB-2表达变化发生在食管癌变的早期阶段,C-erbB-2表达阳性率从正常上皮到BCH升高明显,到癌时最高,提示:C-erbB-2可能是食管癌变发生的主要分子事件之一;从正常食管上皮到BCH、DYS、SCC,C-erbB-2局灶型分布百分率逐渐减少,弥漫型分布百分率逐渐增加,提示:随着癌变的进展,C-erbB-2表达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和贲门癌患者编码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方法,检测11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116例贲门腺癌患者和235名对照组RASSF1A基因型分布.结果:食管癌患者RASSF1A基因(Ser133Ala)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贲门癌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a/Ser Ser/Ser基因型增加贲门癌的发生危险(OR值=2.06,95% CI=1.09~3.97,P=0.02).结论:RASSF1A第133位氨基酸的单核苷酸多态改变与贲门癌的发生有关,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较为罕见,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临床确诊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此病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本文报道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常规治疗不见好转的肺炎或反复发作的肺炎的患儿,均应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食管癌临床病理流行特点及与相关蛋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1例手术切除标本并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541例食管癌患者中,男363例,女178例;镜检确诊鳞癌519例(占95.9%);TNM分期Ⅱ期64.33%、Ⅳ期少见;发病部位位于胸上段65例、中段385例、下段91例;淋巴结有转移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P53蛋白阳性率高于无转移者,低分化患者簇分化抗原56高于中高分化者,中晚期患者血清Ki67阳性率高于早期患者(P〈O.05)。结论河南地区食管癌患者肿瘤好发部位多为胸中段,下段次之,上段最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早期病例就诊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簇分化抗原56、Ki67在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增多,可能与食管癌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肉瘤样尿路上皮癌(sarcoma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SUC)的临床特点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中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o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患者尿脱落细胞,分析其分子病理学特征。结果20例SUC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46~70岁,中位年龄58岁。肿瘤部位:13例位于膀胱、5例位于肾盂、2例位于输尿管。肿瘤侵犯全层12例,浸润深肌层6例,浅肌层2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7个月,其中15例死亡,3例存活。6例患者行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4例发现3或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结论SUC属于高度侵袭且预后差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主要发生于膀胱,确诊需依据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FISH技术检测患者尿路脱落细胞,是诊断SUC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延胡索酸水化酶(FH)缺陷型平滑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镜下特征,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FH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NGS分子测序的方法检测FH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35岁,5例均无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HLRCC)的典型临床表现。2例FH缺陷型平滑肌瘤呈编织状或束状排列,细胞中-重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均<5/HPF,有明显的紫红色核仁,3例有鹿角样血管/血管外皮瘤样形态,2例有核内透明小球,可见较多散在分布的瘤巨细胞,间质黏液样变不明显。2例分子遗传学检测均提示FH基因体细胞突变,分别显示FH基因2号外显子c.193G>A(p.Asp65Asn)错义突变及FH基因的7号外显子c.943delc(L315del)移码突变。结论 通过FH免疫组化可以发现FH缺陷型平滑肌瘤,借助于组织学表现、FH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临床对HLRCC综合征的诊断,但仍需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FH基因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及其与粪便隐血和血癌胚抗原(CEA)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71例结直肠息肉住院病例,探讨不同年龄患者在性别、息肉数量及息肉解剖学部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1.5~3.0年的随访,分析粪便隐血及CEA与息肉癌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371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单发息肉逐渐减少;由于年龄不同,息肉发生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759,P=0.045);3个年龄段患者中息肉癌变者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138、4.107、13.153,P<0.05).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者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χ2 =15.544、11.959,P<0.01);随着息肉个数增多,粪便隐血实验阳性的患者呈升高趋势(χ2 =14.043,P=0.001);粪便隐血实验阳性及CEA异常升高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癌变率明显高于粪便隐血实验阴性及CEA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χ2 =40.165、43.249, P<0.01).结论 粪便隐血实验及CEA检测的结果对预防结直肠息肉癌变的随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慢性肺炎患儿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以期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慢性肺炎患儿66例,作为肺炎组,另选取健康对照儿童8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儿童血清HMGB1、GM-CSF、LDH水平。肺炎组儿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对比两组HMGB1、GM-CSF、LDH水平。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肺炎组中血清HMGB1、GM-CSF、LDH三者的关系。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血清HMGB1、GM-CSF、LDH对慢性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结果 肺炎组的血清HMGB1、GM-CSF、LD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炎患儿重症组的血清HMGB1、GM-CSF、LDH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HMGB1与GM-CSF及LDH水平均呈正相关(r=0.340、0.508,P<0.05),且LDH与GM-CSF水平呈正相关(r=0.553,P<0.05)。ROC结果显示,HMGB1、GM-CSF和LDH分别以11.26 μg/L、116.89 μg/L和335.41 U/L为截断值,评估慢性重症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90、0.787、0.781,三者联合为0.906,联合评估的AUC均高于单独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血HMGB1、GM-CSF、LDH水平的升高与慢性肺炎患儿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三者水平在慢性肺炎患儿中互为正相关,联合检测时对于病情评估有良好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木(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d两组病人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1)首次CAG显示A组IRA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AB两组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室颤动病人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3)病人住院10~20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病人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