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内科学   4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41.
目的 为寻找简便有效的旋毛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本文比较研究了吉姆萨、天狼猩红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对肌肉中旋毛虫幼虫染色后的观察效果.方法 BALB/c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肌期幼虫300条,分别于感染后90 d和120 d处死小鼠,取其膈肌,福尔马林固定后,一分为四,分别行吉姆萨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HE染色,同时设不染色的对照,光镜下观察肌肉中虫体的显示效果.结果 吉姆萨染色对旋毛虫肌期幼虫的显示效果较好,天狼猩红染色对幼虫周围纤维囊壁的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吉姆萨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有助于对小鼠膈肌中的旋毛虫幼虫进行观察,且二者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心理应激对牙周炎及其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并予以应激刺激,SPF级4 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实验性牙周炎组:用浸有牙周致病菌的丝线结扎左侧上颌第二磨牙牙颈部复制牙周炎模型;(3)单纯应激组:牙周不作特殊处理,给予应激刺激;(4)牙周炎+应激组:按上法复制牙周炎模型,并予以应激刺激。各组动物分别于实验后第1、4、6、8 周末分批处死,各时点每组处死的动物数为3只。大鼠处死前测量牙周附着丧失, 制作牙体牙周联合切片观察牙周的组织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的表达水平,通过计算HIF-1α平均阳性细胞率来评估组织的缺氧程度。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应激组牙周附着丧失程度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2)牙周炎+应激组牙周附着丧失程度在4、6和8周时明显高于牙周炎组(P<0.01);(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应激组HIF-1α平均阳性细胞率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4)牙周炎+应激组HIF-1α平均阳性细胞率在4、6和8周时显著高于牙周炎组(P<0.01)。结论: 应激刺激可能通过降低牙周组织氧代谢水平加重大鼠牙周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黄芩甙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探讨黄芩甙对牙周炎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并予以黄芩水提取物灌胃治疗。 实验采用SPF级12周龄雄性KM小鼠27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实验性牙周炎组:参照Kimura等的方法,复制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黄芩甙治疗组:复制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并于建模后5 周开始用黄芩水提取物灌胃。各组小鼠分别在建模后第4、6、8 周分批处死,各时点每组处死动物数为3只。制作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观察牙周的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实验性牙周炎小鼠外周血IL-6和IL-4的水平。结果: 实验性牙周炎组牙周组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炎症破坏,而黄芩甙治疗组牙周组织炎症程度较牙周炎组明显减轻,修复反应明显;牙周炎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黄芩甙治疗组(P<0.01);黄芩甙治疗组血清IL-6的含量在6和8 周时显著低于牙周炎组(P<0.01);牙周炎组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黄芩甙治疗组(P<0.01),而黄芩甙治疗组血清IL-4的含量在6和8周时显著高于牙周炎组(P<0.01)。结论: 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与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调密切相关,表现为IL-6升高,IL-4降低;黄芩甙通过降低牙周炎IL-6的含量,增加IL-4的分泌量,纠正牙周炎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调状况,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4.
探讨恶性疟原虫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频,方法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有性期阶段的重组质粒pcDNA3-Pfs25经骨骼肌途径注射BALB/c小鼠,对注射部位的骨骼肌进行了预处理,即注射前7d先在左后肢股四头肌注射,0.5%盐酸布比卡因50μl,注射深度为2mm。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直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侵袭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直肠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结果 MMP2表达强度与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1).结论 MMP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期有显著相关性,是判断直肠癌分期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 0± 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 5± 3条感染小鼠。于第 2 wk、4 wk、8wk和 12 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 ( SWAP)、虫卵抗原 ( SEA )及丝裂原 ( Con A或 L 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 ( M) ,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 2 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 ,第 12 wk呈现明显抑制 ;免疫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或 SEA刺激于接种后第 4wk IL- 1和 IL- 2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刺激 IL- 1于第 8wk- 12 wk活性增高、IL- 2于第 12 wk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 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我国山丘和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基因组DNA(nDNA)的多态性。方法:对基因组DNA进行内切酶酶切、Southern杂交、染色体定位。探针采用地高辛标记。结果:采用gp63探针,显示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L.d.)江苏人株和L.d.Jeddah nDNA之间有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L.d.四川人株和L.infantum nDNA之间有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采用β-tubulin探针,显示L.d.江苏人株与L.d.Jeddah nDNA之间有两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L.d.四川犬株与L.d.甘肃犬株nDNA之间有三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与L.d.汶川人株nDNA之间有两条相似的染色体杂交带。结论:提示平原疫区的江苏人株与L. d. J eddah 之间存在同源性, 山丘疫区的L. d. 四川人株与L. infantum 之间存在同源性, L. d. 四川犬株与L. d. 甘肃犬株之间存在同源性、与L. d. 汶川人株之间既存在同源性又存在差异, 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存在异源性。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告用25条、50条、150条和300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皮免疫或减毒童虫皮下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攻击感染抵抗力。以25条免疫量为例,尾蚴钻皮及童虫皮下注射后的减成虫率分别为72.1%和70.4%,肝脏减卵率分别为69.4%和57.4%,小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76.6%和80.5%,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49.
目的:总结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对所采取治疗模式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60~69岁和≥70岁)将178例接受治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103例)和B组(75例)。分析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差异。结果 A组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60~69岁、雌性激素受体阴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是术后采取辅助化疗的影响因素(P<0.0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年龄在60~69岁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宜采取辅助化疗,≥70岁的乳腺癌患者可采取内分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0.
匹多莫德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口服活性的生物反应调节剂,既能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也能促进特异性免疫反应。临床上匹多莫德主要用于儿童复发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等优点。本文就匹多莫德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相关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