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结合大黄虫丸在中风病中应用的临床报道,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大黄虫丸的组方方义的相关性,阐述大黄虫丸应用于中风病的理论依据是针对瘀血、腑实、火热而设制。  相似文献   
13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病变。临床多表现为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盆腔包块和不孕。随着近1O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EM早期诊断率提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3.
胃阳,与其他脏腑的阴阳划分一样,当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历代的论述中却不明确。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二者对立统一,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身有形,不离阴阳"。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35.
躁脉辨析     
躁脉是古脉法的重要组成,虽不归属于传统二十八脉,但在经典医籍中经常出现,并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自《黄帝内经》以后,医学文献典籍中的脉象描述很少出现躁脉,且其含义不甚明晰。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与现代医家的认识进行梳理、归纳演绎,重新发掘躁脉的内涵、衍义和临床应用意义。从诊断指征、形成机理、临床意义、常见兼脉鉴别等方面对躁脉进行了辨析和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躁脉是一种脉势,与脉静相对,表现为脉搏搏动的来去起伏不柔和、不稳定、不从容,是以血液流速增快、脉搏波力度和速度不稳定为主的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复合脉象;躁脉常兼见脉率增快——数脉,但躁脉并不一定数、疾,甚至会出现迟躁脉;躁脉主病可分两端,通常浮躁主手经病或热病初起,沉躁主气机郁滞,但虚实应以重按有力无力为准;躁脉的出现代表疾病处于发展变化、正邪交争的重要节点,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6.
周鹏超  吕翠霞 《光明中医》2023,(6):1149-1152
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旋覆花汤分别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和肝着的经典方剂。吕翠霞教授继承并发扬张仲景经方思想,认为此两方均能通过调畅宗气和血脉以调畅心肺之气在胸中和体表的运行,故经常将两方合用于胸痹等心系疾病和某些皮肤病的治疗,每获良效。故此,笔者整理吕翠霞教授合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旋覆花汤的经验并附验案几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