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目的 通过对大鼠心脏移植,探讨环孢素A对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2组,用药组大鼠心脏移植术前后以15mg·kg-1体重环孢素A灌胃给药;对照组灌胃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组分别在移植前、移植术后 1,3,7,10和 12d取血 ,用荧光单克隆抗体(mAb)标记单个核细胞免疫分子,流式细胞仪检测MHC-II,CD4,CD8,ICAM-I和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心脏移植前,环孢素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免疫分子CD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移植术后,环孢素A组的CD4和ICAM-I的正调表达时相出现于移植后的前24h内,环孢素A组的CD8于移植后第24小时至第3天时,出现一个负调表达的低谷,这一负调表达期比对照组延长了2d,而环孢素A组CD8开始正调表达时相是移植后第3天,比对照组正调表达时相晚2d,比同组CD4和ICAM-I开始正调表达时相晚2~3d,比同组IL-2R开始正调表达时相晚2d。结论 ①环孢素A不抑制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抗原呈递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MHC-Ⅱ-抗原肽复合物的表达过程;②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ICAM-I的表达,而是促进其表达;③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MHC-Ⅱ-抗原肽和ICAM-I通过TCR共同介导的CD4+T单个核细胞激活过程,以及活化的单个核细胞对IL-2R的表达;④环孢素A可以延缓单个核细胞对细胞免疫分子CD8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对北京地区分离自布病患者血液的2株布鲁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及其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布鲁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和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分离的2株布鲁菌进行鉴定,采用MLST技术对2株布鲁菌分离株的19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与MLST数据库中的等位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的等位基因谱及9位点和21位点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2株菌ST型与各种布鲁菌已知ST型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2株分离株经BCSP31-PCR鉴定为布鲁菌属细菌,AMOS-PCR鉴定为非羊种、非牛种1、2、4型、非猪种1型、非绵羊附睾种布鲁菌;MLST分析显示,2株菌的等位基因编号(gap/aroA/glk/dnaK/gyrB/trpE/cobQ/int-hyp/omp25/prpE/caiA/csdB/soxA/leuA/ mviM/fumC/fbaA/ddlA/putA/mutL/acnA)分别为2、1、2、2、1、3、1、4、1、13、2、2、2、2、1、1、3、7、6、2、3和2、1、2、2、1、3、1、4、29、13、2、2、2、2、1、1、3、7、6、2、3,比对MLST数据库,结果显示这2株细菌的等位基因编号组合未见报道,为新ST型。聚类分析显示这2种新的ST型与牛种布鲁菌ST型处于同一分支。结论 北京地区分离的2株布鲁菌为新ST型牛种布鲁菌,已被MLST数据库确认,分别命名为ST74和ST75(9位点序列型)与ST108和ST109(21位点序列型)。与同属牛种布鲁菌的ST型遗传关系最近,该结果为北京地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研究表明桑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抗高血糖作用,并从中分离出含N糖类、植物激素等。在从桑树的根茎中分离的多种酚类化合物中,黄酮苷具有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白血病作用,能稳定细胞,对正常细胞低毒,对白血病细胞具有特异性的抗增殖活  相似文献   
74.
筛选了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观察其对48h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介质诱导的血管渗透性改变以及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等的影响,发现中药丹参的提取物具有抗过敏活性。以活性引导分馏法分离丹参的甲醇提取物,得到4种具有体外抗过敏作用的活性物质,丹参酮-Ⅰ、15,16-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 A、隐丹参酮。其中15,16-二氢丹参酮-1与隐丹参酮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RBL-2H3细胞(一种培养的肥大细胞系)的β-氨基己糖苷酶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北京东北部山区人群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北京密云与怀柔区采集人群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01份血清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阳性者106份,阳性率13.23%,其中密云区为13.48%,怀柔区为1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密云与怀柔区正常人群中均有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存在,应加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9-2019年恙虫病的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变化趋势,为恙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09-2019年报告的恙虫病病例资料,使用WPS office表格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及图表绘制,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分析,SatScan 9.5进行时空扫描分析,Mapinfo...  相似文献   
77.
稿约     
2015年底至2016年初,美洲出现寨卡疫情,并通过旅游者输入到其他国家.截至2016年2月,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已有超过30个国家出现寨卡病毒传播.虽然寨卡病毒感染者大部分症状较轻微,通常在发病3-7天后可自行痊愈,但医学界普遍认为这种快速传播的病毒可能与异常增多的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联.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寨卡病毒感染和胎儿畸形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描述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处理过程,以期对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管理有所启示.方法 对该患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的血液和唾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患者标本开展黄热病和裂谷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男,45岁,2016年7月14日晚在安哥拉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加重.7月21日22:30患者抵京.抵京后,患者到北京市一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当日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患者为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9月6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该患者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病例在安哥拉工作期间被蚊虫叮咬感染裂谷热.我国与疫情发生国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应加强入境病例排查,做到病例早发现、早隔离,降低出现续发病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9.
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黄热病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液和唾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黄热病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为男性,32岁,2016年3月8日在安哥拉突发寒颤高热,10日凌晨抵京,下午入院治疗,11日北京市CDC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液标本黄热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症状持续加重,肝肾衰竭,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后于16日死亡。患者在发病前6日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结论 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对此例病例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为今后对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规范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