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背景:前期实验采用仿生学原理制备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复合材料,但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作为注射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可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支架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接种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与增殖。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支架埋植在家兔背部肌袋内,埋植后2,4,6,8周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生长、增殖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支架埋植后2周,材料周围有中等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细胞浸润,可见小血管与纤维母细胞增生,材料已被炎性细胞分割、围绕散碎;埋植后4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聚集,炎症反应进一步消退,肌纤维排列、形态正常;埋植后6周,材料周围炎症反应轻微,组织水肿不明显;埋植后8周,炎症反应基本消退,材料基本降解完成,肌纤维形态基本正常。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半水硫酸钙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作为注射型支架材料。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cilazapril)和氯沙坦(losartan potassium)对尿酸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受体(EGFR ,FGFR)及胶原Ⅲ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腺嘌呤致尿酸肾病大鼠,3周后分组,1组为模型对照组10只;1组为西拉普利治疗组12只(10 mg/kg·d一次性灌胃);另1组为氯沙坦治疗组12只(40 mg/kg·d一次性灌胃);对照组6只;药物治疗4周后麻醉,心脏采血之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固定、包埋、切片后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EGF,bFGF,EGFR,FGFR 及胶原Ⅲ表达. 结果尿酸肾病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EGFmRNA和bFGF蛋白质广泛表达,同时发现肾小管,肉芽肿内单个核细胞及间质成纤维细胞广泛表达EGFR,FGFR及三型胶原.而西拉普利和氯沙坦治疗组EGFmRNA表达下调,bFGF蛋白表达也下调,并且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表达.EGFR的表达治疗组同模型组比较稍有减少;而FGFR治疗组同模型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三型胶原表达只在氯沙坦组明显下调. 结论实验性尿酸肾病模型中EGF,bFGF在肾内广泛表达,西拉普利和氯沙坦能下调EGF,bFGF,EGFR(轻度),只有氯沙坦组下调三型胶原表达,因此得出EGF,bFGF在尿酸肾病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肾脏间质小管炎症,纤维化过程密切相关;而西拉普利和氯沙坦通过下调EGF,bFGF表达,降低肾脏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改善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43.
背景:失重状态是一种特殊物理环境,长期处于该环境易引起机体骨质疏松等改变,而此环境下可影响骨折愈合,但骨折愈合延迟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等观察在模拟失重情况下大鼠后肢骨折的愈合过程,观察其组织形态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7—12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动物分组:SD成年清洁级雄性大鼠64只,体质量(170+5)g,随机分为失重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方法:制备64只大鼠后肢腓骨骨折模型。单纯骨折组骨折形成后动物自由活动,失重组采用头低位尾悬吊模拟失重状态。两组大鼠分别于处理7,14,21,28d各取8只麻醉后处死取骨折侧腓骨。主要观察指标:用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折断端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模拟失重后肢骨折断端的愈合特点。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失重7d与单纯骨折相比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640,P〉0.05);失重14d与单纯骨折相比其骨折愈合较慢和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低下(χ^2=3.000,P〈0.05);失重21d与单纯骨折相比骨折愈合形态学改变延迟,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显著降低(χ^2=4.063,P〈0.05)失重28d与单纯骨折相比,病理学显示骨折愈合明显延迟、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降低(χ^2=4.655,P〈0.05)。结论:模拟失重状态对后肢骨折大鼠骨折愈合过程有延迟作用,模拟失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后肢骨折大鼠的延迟愈合越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随着骨骼肌再灌注的时间的延长,黏附分子的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8~12h表达最多,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时程上与黏附分子表达同步。结论黏附分子的表达与骨骼肌I/R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背景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一直是骨科医生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配合物(MSODa)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探讨,为骨骼肌的损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6只,体质量(200±20)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干预建立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生理盐水组(n=30)、MSODa组(n=30).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MSODa组分别在缺血4 h后,再灌注1,2,4,8,12 h末,测定各项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上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情况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Ⅱ组各时相点MDA,MPO,CD11b/CD18,ICAM-1的表达均较Ⅰ组有非常显著升高,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Ⅳ组则可以明显抑制这种变化.结论MSODa通过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而减轻骨骼肌I/R损伤.  相似文献   
46.
一氧化氮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NO)分泌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在制备大鼠单侧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测量缺血期末、再灌注后1h、2h、4h、8h、12h NO、血浆丙二醛、骨骼肌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变化并观察小腿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NO在缺血期末和再灌注早期(1h)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至12h仍高于正常,应用SOD后血清NO显著下降。结论:NO在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起损伤性作用,SOD可减轻该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37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其中22例行前路减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术,15例行前路减压加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随访8—27个月,平均11个月。SPSS11.5统计软件对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进行Chi-squaretest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且无供骨区并发症和椎间盘退变及椎间高度丢失。两术式疗效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高疗效的关键操作是彻底减压,两种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各有其优点,但是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显著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hBMP-7)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评价其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从人类胎盘组织中克隆出hBMP-7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成功构建了重组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分为3组:ApcDNA3,1-hBMP-7转染组;B空载体pcDNA3.1转染组;C未转染组。使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BMP-7在BMSCs中的表达。检测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胶原,骨钙蛋白合成情况。[结果]RT.PC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经hBMP-7转染的BMSCs中有BMP-7表达。经hBMP-7转染BMSCs的碱性磷酸酶于转染后第2d显著增高,到第8d达到最高;经hBMP-7转染的BMSCs合成胶原、骨钙蛋白能力也显著提高,与转染空载体、未转染的BMSC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hBMP-7真核表达载体;外源的hBMP-7基因可在兔BMSCs中充分、高效的表达,并且这种外源性hBMP-7基因具备了促进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这为hBMP-7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9.
肌骨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一门技术。对肌骨超声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相关专业的临床教学面临更大的压力,医生要有足够的技能来满足这一需求。运动医学课程是一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学生从实践角度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PBL教学的课堂式和小组讨论式的方法也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如果课程缺乏真实的医疗情境,那么PBL方法就不能够发挥出效果。针对肌骨超声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和PBL教学模式的不足,将肌骨超声引入PBL教学模式中,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研究生临床教学实践中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背景:成骨生长肽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作用。 目的:观察成骨生长肽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表达及表达产物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成骨生长肽,并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其导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方法检测成骨生长肽基因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的表达,并观察转染pcDNA3.1-成骨生长肽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成骨生长肽,转染pcDNA3.1-成骨生长肽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见成骨生长肽mRNA的表达,同时羟脯氨酸的分泌水平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证实经pcDNA3.1-成骨生长肽转染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不仅可以表达成骨生长肽,而且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