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0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胶囊内镜以其易吞服、无痛苦、图像清晰、检查范围广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胶囊内镜更适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本院2006年3月引进OMOM胶囊内镜,其工作原理与首创的以色列M2A胶囊内镜相同,并增加了实时监测的功能,可以及时了解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避免检查的失败。已检查34例患者,无一例失败。现将胶囊内镜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125I粒子覆膜食管支架对于正常兔食管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方法 将实验用兔分两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置入125I粒子支架(单颗粒子剂量22.2MBq ×3颗粒子),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支架植入后2、4、8周分别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兔2只,行食管造影,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处死后取标本行肉眼、显微镜观察.结果 支架释放过程及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脱落.所有动物未发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术后2周,食管中部仅为轻微的病理学损伤,鳞状上皮明显增生.黏膜卜炎性细胞浸润.术后4周,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少量纤维组织增生.术后8周,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进一步增生.粒子相对处的食管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粒子接触处食管组织.对照组支架中间部分食管与正常食管组织相似,可见食管鳞状卜皮轻增生.支架两端实验组和对照组局部增生食管组织覆盖支架,可见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牛.结论 125I粒子支架置人正常兔食管壁组织造成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无出血、穿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本院职工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医务人员健康的不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检查内容依据医院职工健康情况.数据统计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 本次体检总体漏检率达15.9%.在被调查人员中,总患病率达89.70%,年龄差异显著(p<0.01),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尤其是兼患四种以上疾病的患病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患病率性别差异不明显(p>0.05).总体检出率位前三位的疾病是高脂血症(占22.88%)、小叶增生(占17.86%)和慢性咽炎(占14.68%).结论 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堪忧,高于其他同类研究的报道.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活动及运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活动及运动的特点。方法实验分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使大鼠内脏致敏。2周后,记录结肠快波、慢波及收缩波,观察消化间期移行性综合肌电IMC的周期、Ⅲ期持续时间、快波和慢波的波动频率及平均最大振幅,记录结肠收缩波数目及收缩波指数。结果模型组消化间期复合肌电的周期延长(P<0·01),Ⅲ期持续时间延长(P<0·01),快波的波动率加快(P<0·05),平均最大振幅增大(P<0·01)。慢波的波动频率加快(P<0·05),平均最大振幅增大(P<0·01)。收缩波数目增加(P<0·05),收缩波指数增大(P<0·05)。结论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电活动及运动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5.
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防治和胃癌预防的重要措施, 由于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等原因, H.pylori根除率明显下降, 需进一步优化根除方案。基础研究显示某些中药能抑制H.pylori生长, 临床研究表明铋剂四联方案联合某些中药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 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症状。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提高H.pylori根除率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本文结合2022中国H.pylori感染治疗指南的相关内容, 对中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在H.pylori根除治疗中的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凋亡及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上皮细胞凋亡及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7例HP阳性慢笥胃炎和31例HP阴性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P53、bcl-2、Bax、Fas蛋白表达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胃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HP阴笥慢性胃炎(P〈0.01),HP阳性慢性胃上皮P53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P〈0.0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已被确认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与胃癌的关系亦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认为 ,Hp感染是一慢性感染 ,宿主的免疫病理反应是其主要致病机制[1] ,但对Hp感染所致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观察消化性溃疡 (PU )患者的血清白介素 (IL 2 )、白介素 4(IL 4)、干扰素 γ(IFN γ)水平变化 ,以探讨Hp感染时宿主TH1/TH2 细胞的免疫应答变化。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经内镜确诊的活动性PU 5 5例 ,为门诊或住院患者 ,分为二组 :(1)Hp阳性活动性PU组 35例 ,年龄为 2 2~ 71岁 ,平均 (4 3.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短期口服小剂量双氯芬酸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小肠黏膜损伤模型,观察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抽签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甲硝唑组和雷贝拉唑组,每组16只.再将各组动物进一步分为T1(急性期)和T2(亚急性期)亚组,每组8只.甲硝唑组和雷贝拉唑组大鼠在造模前1 d分别给予甲硝唑50 mg/kg或雷贝拉唑15 mg/kg灌胃1次.次日,空白组以1 ml蒸馏水灌胃每天2次;模型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每天2次;甲硝唑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和甲硝唑50 mg/kg,每天2次;雷贝拉唑组给予双氯芬酸7.5 mg/kg和雷贝拉唑15 mg/kg,每天2次.各组的T1亚组灌胃1 d后处死,T2亚组灌胃5 d后处死.结果 小剂量双氯芬酸能引起小肠黏膜显著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大量红斑、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可见囊样扩张.模型组的T1、T2亚组损伤均较空白组严重(P<0.05),且T2组损伤明显大于T1组(P<0.05).甲硝唑和雷贝拉唑组的T1,T2亚组的损伤均小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T1亚组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T2亚组则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与甲硝唑组、雷贝拉唑组之间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小剂量口服双氯芬酸后,即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加重; 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在小肠黏膜损伤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甲硝唑、雷贝拉唑对NSAID诱发的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影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炎症,长期感染进一步引起萎缩、肠化,是肠型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许多学者强烈推荐根除Hp以预防胃癌,但是根除Hp后是否能使癌前病变逆转或终止则是判断预防作用的重要指标。我们对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进行了3年随访观察,以了解胃黏膜组织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