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D-二聚体(D—dimer)浓度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3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48岁。颈椎疾病15例,胸椎疾病4例,腰椎疾病44例。外伤骨折患者30例,非外伤患者33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根据血浆D-dimer浓度≥500μg/L为阳性,〈500μg/L为阴性的标准,把病例分为D—dimer阳性组和D—dimer阴性组。分别取入院时、术后2h及术后1、2、3、4、6、8、10、15d不同时间点的清晨空腹静脉血。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植入物、体位、年龄、出血量、体重及术前血浆D—dime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中19例术后D—dimer≥500μg/L,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2例DVT阳性,分别于术后3d及5d发现,均为外伤性腰椎骨折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均出现在D-dimer阳性组,D—dimer阴性组中无DVT发生。结论:脊柱术后D—dimer浓度的监测可以有效筛查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钠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平均67.6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唑来膦酸钠;对照组(60例,平均66.4岁),给予钙尔奇+阿法D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周以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判;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检测治疗前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排除治疗中3例脱落患者后,治疗组(57例)骨痛缓解快,骨密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53例)(P〈0.05)。治疗组AK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95.2±11.2)VS(147.3±16.1)IU/L;P〈0.05]。两组血钙、血磷及对照组AKP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能显著缓解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不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探讨骨不愈合的有效补救方法。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C-DCP组29例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LCP组30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LC-DCP手术时间为(73.38±11.57)min,短于LCP组的(86.21±13.24)min(P<0.05);LC-DC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低于LCP组的30.00%(P<0.05);LCP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52±2.07)周,短于LC-DCP组的(15.76±2.51)周(P<0.05);LCP组Mayo肘关节评分、Neer肩关节评分分别为(92.73±5.31)分、(91.26±3.76)分,均高于LC-DCP组的(89.89±4.26)分、(88.82±3.27)分(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优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同时可加快肩肘功能的恢复,但其手术时间较长,而且并发症较多,临床应结合骨不愈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接骨板治疗。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髂骨钉棒系统固定及腰髂间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19例骶骨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行腰椎-髂骨间固定,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前后联合入路肿瘤病灶清除,3例行单纯后路切除肿瘤.为避免肿瘤切除时大量出血,预先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8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3例行单侧髂内动脉结扎,4例行腹主动脉临时阻断;3例术前1天行DSA栓塞双侧髂内动脉,1例病变范围小较局限的患者没有对髂血管进行特殊处理.结果 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大小便障碍无明显改善,1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1例尾端切口皮肤坏死,1例在术后18个月肺转移死亡;其他患者术后1~3周下床活动,效果满意,腰骶部疼痛基本缓解及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无断钉断棒及内固物松动,腰椎稳定性好,未见下沉现象.结论 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内固定及植骨重建腰骶稳定性,有利于保持腰椎和骨盆稳定性,术后可明显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远期可明显减少由于腰骶-骨盆间不稳而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用RNA干扰的方法抑制大鼠成骨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NF-κB,RANKL)mRNA表达后,成骨细胞RANKL、OPG蛋白表达和I型胶原表达、细胞增殖能力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设计4条RANKL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用Lipofectamin2000转染成骨细胞,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RANKL的表达,筛选出最有效的干扰序列,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1、2、3、5、7天RANKL、OPG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成骨I型胶原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在相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对siRNA中有一对可使大鼠成骨细胞的RANKLmRNA水平下降89%。用最佳siRNA转染后1、2、3、5、7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ANKL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9.1%、39.5%、26.6%、40.0%、57.3%(P<0.05),OPG蛋白表达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成骨细胞的I型胶原表达、增殖能力在相同时间点较空白对照组降低,差异也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靶向siRNA可显著下调成骨细胞RANKL表达,同时对OPG表达及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与髋臼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其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重建钢板(重建钢板组,22例)或ATMFS(ATMFS组,19例)治疗且获得随访的4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分级、术后6个月及24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4个月(12~43个月)随访.重建钢板组和ATMF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3±15.29)、(84.21±11.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5,P=0.002),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5.56±224.85)、(842.86±142.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25).重建钢板组:解剖复位15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ATMFS组: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2例;术后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6个月和24个月时重建钢板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0.83±10.01)、(91.68±8.56)分(P<0.05),ATMFS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4.43±10.17)、(92.37±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时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时,重建钢板组和ATMFS组的临床结果优良率基本相近,分别为77.27%(17/22)和78.94%(15/19).结论 重建钢板和ATMFS均可以较好地复位和固定髋臼后壁骨折,而使用ATMFS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后路Schanz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3~2007—07应用Schanz钉复位固定及经患椎椎弓根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16例,受伤节段为T11~L2,通过测量术前、术后x线片了解骨折椎体前缘变化,随访后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14例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92%,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3例,完全恢复5例,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使用Schanz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复位效果满意,操作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