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ER、PR、p53表达及DNA倍性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及HPIAS-1000DAN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7例胆囊癌组织中ER、PR、p53的表达及DNA倍性。结果 ①胆囊癌中ER、PR及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21/27)、74.07%(20/27)、66.67%(18/27),②胆囊高分化腺癌中DNA倍体为高二倍体;中分化腺癌为高二倍体至亚四倍体;低分化腺癌为四倍体。③胆囊癌分化越差,浸润越深,其ER、PR、p53的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DNA含量越高,多倍体越明显(P<0.05),预后越差。结论 ER、PR、p53阳性表达率及DNA倍性改变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ER、PR过度表达可能会诱发p53基因突变,两者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 p16、PS2与GST Pi、TOPOⅡ、PgP表达意义及相关性。 方法 用即用型微波加热免疫组化法对 5 7例乳癌进行p16、PS2、GST Pi、TOPOⅡ、PgP检测分析。 结果  5 7例乳癌的阳性率依次为 36 .84 %、77.19%、5 2 .6 3%、2 4 .5 6 %、15 .79%。结论 乳癌产生多药耐药性可能与 p16、PS2异常表达相关。部分乳癌患者体内存在多项耐药基因或癌细胞内原发存在对GST Pi、TOPOⅡ、PgP介导的抗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构建人Tamm-Horfall蛋白(THP)抗原决定簇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重组人Tamm-Horfall片段蛋白并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法 将人Tamm-Horfall蛋白片段cDNA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大肠杆菌表达、纯化,获得的Tamm-Horfll蛋白片段免疫小鼠,取其脾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制备能产生TH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表达THP蛋白抗原决定簌的蛋白片段,用纯化的THP蛋白片段制备了鼠抗THP单克隆抗体.结论 成功制备了9株THP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THP蛋白的分布、结构、功能及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及病理组织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形态学特征及p53、p2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及OlympusBX41光学显微镜观察50例大肠小扁平腺瘤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0例小扁平腺瘤及其腺瘤旁组织、26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15例正常人大肠黏膜中p53、p21、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小扁平腺瘤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其发病率依次以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肠镜下见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状,基底宽,体积≤1cm。光镜下小扁平腺瘤呈管状腺瘤样图像,上皮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小扁平腺瘤中p53、p21、ER、PR的表达率分别为58%(29/50)、56%(28/50)、12%(6/50)、10%(5/50)。随着小扁平腺瘤异型增生程度的增高,p53、p21、ER、PR的表达率也逐渐升高(P〈0.05)。大肠癌中的表达最高(P〈0.05)。结论大肠小扁平腺瘤有其独特的形态学特征,p53、p21、ER、PR的表达与大肠小扁平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福建省屏南县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92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患者康复速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减压时间、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有效促进排气、排便,减轻腹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老年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念珠菌血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被诊断为念珠菌血症的165例相关病例,收集其相关基本资料、诊疗记录、转归情况及实验室指标结果等信息。根据患者住院时间,将其分为2组,即住院天数≤28 d为第1组(104例);>28 d为第2组(61例)。结果:165例老年念珠菌血症患者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念珠菌主要以白念珠菌(78例)、近平滑念珠菌(40例)、热带念珠菌(25例)为主,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82例)、内科(25例)、外科(18例)等科室。165例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其他疾病,且病死率为54.5%。比较2组间患者的预后情况,第2组患者的病死率要高于第1组(P<0.05),且未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于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P<0.05)。另外,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1,3)-β-D葡聚糖、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对于念珠...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胃癌DNA倍体分析与SS、P53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对52例胃癌癌灶及癌旁组织2cm处进行细胞核内DNA质量测定分析,同时采用即用型一抗+Envision免疫组化微波加热法,对癌灶、癌旁2cm、癌旁5cm处进行SS、P53检测及分析,并对52例进行随访;结果:(1)胃癌癌灶处DNA倍体分析,各为二倍体2例,高二倍体23例,亚四倍体21例,四倍体3例,高四倍体3例,组织分化越差,倍体值越高;(2)胃癌癌灶、癌旁2cm和5cm处胃组织内存有SS,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15%、57.69%和63.46%。SS阳性表达者存活时期长,预后较好;(3)胃癌中P53、SS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但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胃癌分化越差,浸润越深,P53阳性表达越高,SS阳性表达则逐渐下降,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4)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淋巴结数量较无转移者要多,存活时间且较短;结论:DNA倍体分析与SS、P53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筛选、癌前病变及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并可用于临床对病人进行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CTMPR评估后路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C2PSP)入路的可行性。方法 对250例(500侧)患者头颈部CTA扫描数据行MPR,测量骨参数椎弓根直径(D)、椎弓峡部厚度(T)、内侧高度(H),动脉参数枢椎段椎动脉(IAVA)走行偏移方向;IAVA骑跨程度。计算椎弓根狭窄、高骑动脉(HRVA)和IAVA分型发生率,并分析椎弓根狭窄、HRVA、IAVA分型及枢椎椎动脉沟(C2VAG)损伤的关系。结果 椎弓根狭窄和HRVA分别为14.40%(72/500)和24.60%(12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84,P<0.001)。模拟C2PSP损伤C2VAG的发生率为19.40%(97/500)。椎弓根狭窄和HRVA患者中模拟C2PSP损伤C2VAG的发生率高于无椎弓根狭窄和无HRVA患者(P均<0.001)。椎弓根狭窄与HRVA同时伴发58侧(58/500,11.60%)。椎弓根狭窄、HRVA及C2VAG损伤在IAVA各型中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均以M-a型最多,分别为55.56%(40/72)、46.34%(57/123)、48.45%(47/97)。结论 C2VAG损伤多发于椎弓根狭窄、HRVA或IAVAM-a型的患者;MPR可综合评估骨性和动脉参数,为C2PSP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讨论肠胃外科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实施肠胃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别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加速患者的恢复,改善其肠道恢复情况,并且予以相关护理干预还能有效的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