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创伤性假性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创伤性假性肺囊肿(TPPC)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7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19例TPP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2~49岁。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扫描确诊,确诊时间为伤后1~26 d。单发性TPPC 7例,多发性12例;右肺上叶7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3例,右肺多叶多发性3例,双肺多发性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其中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8例,在CT引导下行TPPC穿刺抽液、抽气/和置管引流术4例次。结果 1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9例,平均随访时间4.7(1~15)个月。随访期间复查胸部CT或X线片示:TPPC均吸收,平均吸收时间4.0(0.5~12.0)个月。结论随着CT的普及,TPPC的发现率会逐渐增加。对该病的诊断不难,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对TPPC行穿刺抽吸/置管引流可能有利于病灶吸收,预后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纵隔气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减少误诊或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果 全组患者3~6 d气肿消失,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3~5 d,其中1例门诊治疗.均痊愈.结论 通过对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认识、严密观察、CT检查及食管吞钡造影检查大部分能明确诊断,亦能排除食管或气管破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B超声像特点及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B超声像特点,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96例子宫腺肌病B超声像特点为子宫增大、形态改变、子宫肌层厚度不均、内膜线偏移和宫肌层回声异常。超声所见肌层异常回声部位与手术所见病灶部位基本一致。结论超声检查可为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结合 B超声像特点和临床病史,有利于提高子宫腺肌病诊断的准确率,且有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7岁。因打羽毛球时突发右胸痛,1 h后出现晕厥伴短暂意识丧失,而急诊入院。该患者有乙肝病毒携带史和嗜酒史。查体:血压80/60 mm Hg,脉搏108次/分,神智清楚,面色苍白,右胸叩诊浊音,右肺呼吸音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机体炎症反应的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2例PSP患者,动态检测外周血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IL-6和IL-8的变化,分为保守治疗成功组(A组)与难治性或复发组(B组)分析其指标的差异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SP早期24 h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和CRP增高为主,48 h以血清、胸腔灌洗液IL-6、IL-8增高和Fib增高为主.A组于48 h的血清IL-6,IL-8的表达水平和胸腔灌洗液的IL-8水平,以及血清Fib的含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P发生后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检测Fib,IL-6,IL-8水平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死亡率的变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卫生保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某些危险因素(特别是行为危险因素)的上升,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为了解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为制定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南京市栖霞区1989 - 2008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肢体外周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04-01~2006-05对30例肢体外周神经正常者和32例肢体外周神经病变患者(肢体外周神经损伤25例,肢体外周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膜瘤4例)行肢体外周神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正常肢体外周神经纵切面超声表现为条索状管形结构,其表面为连续带状高回声,内部为多条平行线性回声;横切面为圆形、椭圆形,内有散在点状回声结构.肢体外周神经损伤诊断正确23例,误诊2例.其中神经完全或部分断裂者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神经炎性肿胀粘连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增粗,神经外膜的带状高回声模糊,内部平行线性回声不清晰.肢体外周神经源性肿瘤诊断正确7例,误诊1例.其声像图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可见肿物与神经纤维相连,并观察到神经纤维瘤的中心有神经经过,而神经鞘膜瘤无此征象.结论高频超声对外周神经损伤和肿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和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人 男,5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4月余,胃镜和病理活检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2006年9月经右侧进胸行颈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术中右颈部吻合器吻合后吻合口有部分裂开,予以全层修补4针并浆肌层缝合全周。术后13d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予以扩创引流,半月后切口愈合,病人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药物在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琳若  马洪  吴伟文 《广西医学》2004,26(7):983-984
目的 提高各段输尿管结石检出率。方法 运用利尿剂、输尿管扩张剂、口服 2 0 %甘露醇来增强超声显像 ,显示各段输尿管结石。结果 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检出率由用药前的 6 6 7%、2 0 %、4 0 %提高到用药后的 97%、80 %、91%。结论 本法能显著提高输尿管结石检出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马洪  肖丽达  古琳若 《广西医学》2004,26(6):824-825
目的 研究肾结石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分析肾结石典型声像图改变及继发声像图特征。结果 肾结石发生部位 ,右肾明显多于左肾 ,下盏多于上盏 ;肾结石的粒数 ,1粒居多 ,占 75 77% ;肾积液是肾结石的间接重要征象。结论 B超对肾结石有较高诊断符合率 (92 5 0 % ) ,且具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 ,应作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