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4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42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179篇 |
内科学 | 85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35篇 |
特种医学 | 3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72篇 |
综合类 | 373篇 |
预防医学 | 161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148篇 |
中国医学 | 123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
目的评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结膜入路摘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3年4月所有患者均行结膜入路眼眶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术。观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CH 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视力(logMAR)、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上睑功能及瞳孔状态等;术后随访6个月并评价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经内下方穹隆部结膜入路者16眼, 经外下方穹隆部结膜入路者17眼。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整摘除OCH, 手术时间为(23.70±3.98) min, 范围16~33 min。术后随访, 视力提高者3眼(9.09%), 视力下降者2眼(6.06%);一过性并发症包括上睑下垂1眼(3.03%), 眼球运动障碍者15眼(45.45%), 瞳孔散大者2眼(6.06%);永久性并发症包括眼球运动障碍者2眼(6.06%), 瞳孔向心性散大者1眼(3.03%)。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80(0.55, 1.00)和0.80(0.50, 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1, P=0.832);术前及术后眼球突出度分别... 相似文献
33.
目的调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留置TIVAP并行输液港维护的3 517例患者建立队列, 分为断裂组与对照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VAP导管断裂相关因素调查表、TIVAP导管断裂临床特征调查表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TIVAP导管断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为0.6%(21/3 5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操作者置港经历、患者是否定期进行TIVAP维护、患者携港时间与是否存在TIVAP反复阻塞是TIVAP发生导管断裂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TIVAP导管断裂的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降低TIVAP导管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35.
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肩峰下空间宽度的三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健康人及肩峰撞击症患者的上臂主动和被动外展过程中的肩峰下空间宽度进行三维测定,分析肩峰撞击症患者潜在的冈上肌功能缺陷。方法 用开放MRI对 10例健康受试者和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在臂外展过程中,有或无肩部肌肉参与下进行肩部成像。在成像过程中,在肱骨远端施加一个 10N的外展力,三维图像重建后,测出最小的肩峰-肱骨距离。结果 在健康志愿者中, 外展 60°时,肌肉的参与会导致肩峰-肱骨距离减少( -32%,P<0 05),而在外展 120°时,此距离则增加 ( +44%,P<0. 05)。外展 90°时,肌肉的参与未造成肩峰-肱骨距离变化。然而在 10例肩峰撞击症患者中,肌肉的活动导致肩峰下空间宽度较正常的对侧肩减小。结论 肌肉收缩和上臂的外展位置可以造成肩峰下空间宽度的改变。然而,对于早期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来说,在肌肉放松时外展肌的功能不全表现得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误诊患者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对2020年12月—2022年4月收治的曾误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例分别以发热和乏力7 d,间断头晕20余天,发热和咳嗽、气短1 d及发热伴咳嗽、咳痰6 d入院,均出现高热,伴乏力、食欲不振及轻微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皆出现中性粒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2例转氨酶升高;2例血钠下降。胸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单叶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3例行支气管镜检查示支气管黏膜充血和肿胀。就诊初期均误诊为细菌性肺炎,误诊时间5~10 d,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等检查并追问病史发现鹦鹉和禽类接触史,确诊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例确诊后均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常表现为高热和乏力,影像学检查以肺部斑片实变影为主,易出现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能快速准确诊断,早期给予多西环素和(或)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该病认识、详细病史询问及认真、细致诊断和鉴别诊断可减少或避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7.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了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心脏泵血不能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才能满足组织、器官的需求,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CHF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逐渐完善,CHF的防治策略及预后日显重要。患者自我管控中体质量控制和锻炼对CHF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就CHF的运动康复护理研究进 相似文献
38.
诊室血压与家测血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20世纪40年代Ayman等首先观察到高血压患诊室血压与在诊室外测量值有差别,其原因未明;直至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在临床上的应用,欧美学才开始探究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Mancia等通过连续直接动脉内测压,发现医生给患测压时会使血压明显升高,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白大衣效应”(white-coat effect;WCE)或“白大衣现象”(white-coat phenomenon,WCP). 相似文献
39.
40.
病例 例1:赵某,26岁,孕1产0,因剖宫产术后47天,阴道间断出血25天,于2000年2月1日入院。1999年12月15日于郊区某医院行剖宫产,手术顺利,术后无发热,阴道出血不多,术后七天切口拆线,愈合佳出院。术后25天(2000年1月10日)突然阴道大量出血到市某医院予输血、止血及抗感染等治疗,住院期间又先后大量出血二次均伴晕厥,术后31天(2000年1月16日)于该院行清宫术,清出长达约15cm的肠线。术后47天(2000年2月1日),再度出血,转至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