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分离并克隆大肠癌相关基因。方法分别提取大肠癌与正常大肠粘膜的组织总RNA,用mRNA差异显示法 (Differential displ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筛选大肠癌特异性表达产物的cDNA片段,对其进行克隆、测 序、序列分析以及斑点杂交初步鉴定。结果获得了2个在大肠癌高表达而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低表达的新基因片段。 结论这2条差异显示新基因片段很可能是与大肠癌相关的致癌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E-C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大肠癌组织标本E-CD的表达情况。结果 E-CD在正常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均保留表达,而在大扬癌标本中的保留表达率为66.7%(70/105)。结论与其它肿瘤相比较,E-CD在大肠癌中的减弱表达率较低,但是E-CD的减弱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临床Duk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Racl基因沉默后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侵袭移动的影响.方法 逆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Racl mRNA和Racl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株LoVo、SW480、SW620、SW1116、HT29中的表达.通过转染Racl-shRNA观察Racl基因沉默后LoVo细胞骨架的变化.再转染Rael-N17和Racl-L61,观察Rael基因缺失和表达增强后对LoVo细胞侵袭移动的影响.结果 Rael mRNA和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株中均高表达.Racl基因沉默后LoVo细胞交联的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网和细胞膜伪足形成减少.细胞迁移实验显示,Racl-shRNA组细胞迁移数为(75±5)个、Racl-N17组为(93±5)个、Racl-L61组为(267±7)个、对照组为(214±8)个,Racl-shRNA、Racl-N17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acl-L6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胞侵袭试验中.Rael-shRNA组细胞迁移数为(35±5)个、Racl-N17为(42±5)个、Racl-L61为(86±7)个、对照组为(73±6)个,Racl-shRNA、Racl-N17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Racl-L6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沉默Racl基因后影响了LoVo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形成.同时抑制了LoVo细胞移动和侵袭特性.  相似文献   
14.
南清振  高蕾  杨希山 《医学综述》2001,7(5):259-261
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具有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它随着细胞的分裂而不断丢失缩短 ,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死亡。具有活性的端粒酶能够以自身内源性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系列并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上以填补丢失的端粒 ,使细胞获得永生化。肿瘤细胞的无限制生长可能也依赖端粒酶的激活。现主要对端粒酶活性 ,端粒长度与中枢神经系肿瘤的病理分型 ,预后的相关性做一个全面的阐述。1 端 粒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一种异质化结构 ,由呈串联排列的重复亚单位DNA片段和端粒结合蛋白 (TBP)构成…  相似文献   
15.
肿瘤坏死因子(TNFa)是一种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它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已被人们所熟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NF亦可诱导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与转移。本文仅对其促进肿瘤生长,浸润及其相关机制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也呈增长趋势.研究显示,大肠癌发生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涉及到多种基因及产物的相互作用.但至今尚未发现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特异性基因.本课题利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大肠癌与癌旁组织的消减cDNA文库,系统分离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以期筛选到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进一步明确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及临床大肠癌的诊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的表达,探讨claudin-3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方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月间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组织40例(癌组)及癌旁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22例(癌旁正常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laudin-3的表达水平。分析和比较癌组不同病理参数和不同存活情况病例间的claudin-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laudin-3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癌组阳性表达率为92.5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的59.09%(P<0.05)。13例来自同一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claudin-3表达平均评分(染色强度评分+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分)分别为4.538和3.269(P=0.019)。在40例癌组患者中,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claudin-3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3%、36.84%和85.71%,其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间及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claudin-3强阳性率为61.1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2.72%(P<0.05);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最长径的分组间,claudin-3强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癌组的40例患者,失访7例,术后生存期≤3年14例(死亡组),生存期>3年19例(存活组),两组claudin-3表达平均评分分别为4.50和3.526(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claudin-3的表达显著升高, claudin-3的高强度表达可能促进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p55 (TNFR-p55)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nical pathology and Dukes‘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SABC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NFR-p55 expression in 91 specimens of colorectal cancer, 81 surrounding mucosas of the tumors and 13 normal tissues. Results: TNFR-p55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urrounding mucosa andnormal tissues,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urrounding mucosa than in normal tissue. TNFR-p55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to serous membrane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s.TNFR-p55 expression in Dukes‘ A and B stag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 stage. Conclusion: TNFR-p55 expression wa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and assess invasion dep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Dukes‘ classific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19.
白岚  黄聪武  高蕾  姜泊  南清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2,22(12):1099-1100,1103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的异常免疫状态,揭示免疫生物治疗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S-P一步法检测了30例健康成人和31例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Ⅰ、Ⅱ的表达率以及生物治疗、化疗对表达率的影响.结果健康成人PBMC的TNFRⅠ、TNFRⅡ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54±8.51)%、(44.89±9.08)%;而肝癌患者分别为(28.35±9.09)%、(37.45±9.05)%,均显著低于健康成人(P<0.001).12例肝癌患者用LAK细胞1×109加IL-220万U/d治疗,连续用6 d,其PBMC的TNFRⅠ阳性率明显升高[(42.86±9.02)%,P<0.001];TNFRⅡ表达略有升高,但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异常,生物治疗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s)检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毁损(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F-2000型射频治疗仪,在B超引导下经皮RFA治疗30例HCC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RFA治疗前后血清STNFR-p55、STNFR-p75水平的改变,并检测25例HCC患者血清STNFR-p55、STNFR-p75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HCC患者RFA治疗后血清STNFR-p55、STNFR-p7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HC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HCC患者血清STNFR-p55、STNFR-p75的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RFA治疗能有效减轻肿瘤负荷,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