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6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心电轴上偏和下偏两种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并存的导管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75例ILVT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6例有自发或电生理诱发的心电轴上偏和下偏2种ILVT。结果 用激动标测、起博标测和隐匿性拖带的方法对2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标测,心电轴上偏型室速出口位于间隔偏心尖部(下出口),心电轴下偏型室速出口位于间隔偏心基底部(上出口),上、下出口之间相距3-5cm。4例在下出口和2例在上、下出口之间的缓慢传导区消融,2种室速均不再诱发,随访6-39个月无复发。结论 同时表现为心电轴上偏和下偏2种ILVT的电生理机制可能是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之间同一折返环引起的,其钟向转动表现为心电轴上偏,顺钟向转动表现为心电轴下偏,对心电轴上偏折返环的出口或缓慢传导区消融均可成功消融这2种LIVT。 相似文献
243.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儿童和青少年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8例左侧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2例右侧旁道。成功率92.8%。X线曝光和手术时间分别为49.5分钟和3.5小时,放电和能量分别为3.6次和20W。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和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4.
为了把室早的自然变异与真正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区别开来,需建立一种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客观标准。我们用直线回归的统计学模型研究了35例患者室早的自然变异。研究的结果表明室早自然变异的百分率分别为68%和82%(单尾95%和99%的可信限),因此,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室早频度至少需要减少≥68%或82%,才能说明是真正的药物效应而非自然变异。同时我们用这一模型评价了口服心律平的临床疗效,心律平治疗后,分别有20例和19例患者,室早频度减少≥68%和82%,依此标准心律平的疗效分别为57%和54%(20/35、19/35)。 相似文献
245.
246.
一个Brugada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家系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1例Brugada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家系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夜间反复发作性晕厥的先证者进行冠状动脉,左、右心室造影和电生理检查及药物试验(异丙肾上腺素和普罗帕酮);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和药物试验,同时记录右侧胸前导联(V1~V3)上两个肋间的心电图。结果 家族中有两例猝死,均发生在睡眠中。家族成员未被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先证者心电图表现为右侧胸前和下壁导联ST段抬高,住院期再次发生夜间晕厥记录到心电图为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冠状动脉及左、右心室造影正常,电生理检查诱发多形室速。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ST段正常,QTc间期明显延长;普罗帕酮试验阳性。另两例家族成员,右侧胸前导联上一或二肋间心电图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改变,异丙肾上腺素试验QTc间期亦明显延长,1例普罗帕酮试验阳性。结论 结果表明可能是由于一种新的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类型同时引起Brugada综合征和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相似文献
247.
目的 观察白藜三醇(Res)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Res(1、10、25、50 μmol/L)干预一定时间(6、12、24、48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鉴定EPCs,分别观察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Res促进外周血EPCs扩增,50 μmol/L Res作用24 h对EPCs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0.01).Res也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Res可增加EPCs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