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6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扬州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扬州地区心房颤动(AF)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 对2005~2008年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诊断AF患者1172例住院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和统计.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69岁,男女比例1.07:1.00.AF病因及相关冈素统计(单项%)分别为老年64.8%、高血压49.0%、冠心病51.9%、风湿性瓣膜病15.6%、甲状腺机能亢进1.8%、特发性AF 0.8%、心肌病11.1%和糖尿病8.4%;心房增大65.3%,射血分数降低28.0%;阵发性AF 28.1%,持续性AF42.2%,永久性AF 29.8%.阵发性AF 3%采用节律控制治疗,57.4%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药物以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最多,其次为胺碘酮;慢性AF 75.3%接受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等;脑卒中患病率10.4%;非瓣膜病AF者脑卒中危险因素与AF类型、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而与高龄、高血压、性别密切相关;接受抗血栓治疗79.1%(抗血小板68.3%、抗凝10.3%).结论 扬州地区AF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素、AF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外报道相似;多数AF患者采用心室率控制和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的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2.
心力衰竭再入院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力衰竭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医疗支出的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相关措施降低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但心力衰竭的再入院率仍很高,在出院后6090 d内高达30%。为了有效预防心力衰竭再入院和改善总体预后,需要对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有总体的认识。该文指出适当的疾病管理策略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的概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3.
目的 观察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对小鼠体表心电图(ECG)指标,包括心率、PR间期、QRS波宽度和QT间期随麻醉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方法 6只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75 mg·kg-1后,每10 min记录ECG一次,直至90 min,分析ECG各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所有6只小鼠均顺利完成实验.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后10~60 min时随给药时间延长,测得的心率显著减慢[(353.0±31.3)、(287.5±34.8)、(234.9±38)、(207.9±37.3)、(190.8±32.9)和(175.8±25.5)次/分钟,P<0.01],QRS波宽度显著增宽[(11.3±0.5)、(12.3±0.5)、(13.3±0.7)、(13.9±0.8)、(14.1±0.9)和(14.3±1.0)ms,P<0.05],QT间期显著延长[(18.8±0.5)、(20.9±0.9)、(23.0±1.1)、(24.5±1.3)、(25.7±2.0)和(26.4±2.2)ms,P<0.05].给药后60~90 min内测得的心率、QRS波宽度及QT间期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改变轻微,趋于平稳.而PR间期在注射后10~90 min的相邻两个测量采集点比较,均随给药时间延长而显著延长.结论 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可致小鼠心率显著减慢,PR间期、QRS波宽度和QT间期等ECG指标随麻醉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在研究心律失常模式动物心电学表型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4.
205.
Objective To illustrate the automatic modulation of refractoriness of His-Purkinje system during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an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Methods Programm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high right atrium (HRA) in 8 patients with AVNRT before ablation to induce tachycardia and electrocardiagraphic recordings were done synchronically when AVNRT appeared.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2∶1 atrioventricular (A-V) conduction when AVNRT began, 2 of whom were blocked below His bundle, 5 above His bundle and 1 unclear. After a duration of 14.03±10.03 s of 2∶1 A-V conduction, 1∶1 A-V conduction with bundle banch block appeared, 3 of which wer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RBBB), 3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and 2 with both. Bundle branch block disappeared after a duration of 6.87±11.26 s. Conclusion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of His-Purkinje system at the beginning of AVNRT was modulated automatically within less than 30-60 s and thus facilitated nodal-ventricular conduction. The mechanism of this is electrical remodeling. 相似文献
206.
207.
208.
为了把室早的自然变异与真正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区别开来,需建立一种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客观标准。我们用直线回归的统计学模型研究了35例患者室早的自然变异。研究的结果表明室早自然变异的百分率分别为68%和82%(单尾95%和99%的可信限),因此,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室早频度至少需要减少≥68%或82%,才能说明是真正的药物效应而非自然变异。同时我们用这一模型评价了口服心律平的临床疗效,心律平治疗后,分别有20例和19例患者,室早频度减少≥68%和82%,依此标准心律平的疗效分别为57%和54%(20/35、19/35)。 相似文献
209.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植入单胺ICD12例,双腔ICD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其中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经ICD分层治疗,均成功;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而误放电(CV治疗)。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