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病因不明的心悸患者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clia,AVRT)的价值。方法 97例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心悸患者,其中心悸发作时无心电图记录者33例,有心电图记录但机制不明者64例。在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递增剂量ATP(5~40mg),全部受试者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 95例完成了研究,其中ATP试验阳性67例(70.5%),包括出现房室结双径路(atrioventricular node dual pathway,AVNDP)征象者44例(46.3%)、出现隐匿性旁路(concealed accessory pathway)征象者23例(24.2%)。ATP试验对AVNRT或AVRT的阳性预测值为94%,敏感性为86.3%,阴性预测值为64.3%,特异性为81.8%。结论 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ATP对心悸患者AVNRT和AVRT的阳性预测值高,是判明心悸病因的一个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2.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治操作有关的心脏压塞患者,17例为急性心脏压塞,1例在术后72小时延迟出现。18例中9例与射频消融术有关;5例与PTCA有关;3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有关;1例与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有关。共有3例死亡。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可引起即刻和迟缓性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切开心包减压或开胸修补。  相似文献   
23.
普罗帕酮试验引起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探索普罗帕酮试验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患者有家族性夜间猝死史 ,近 1 9个月来反复发作性夜间晕厥5次 ,两次猝死未遂 ,一次记录到的心电图为心室颤动 (VF) ,其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心室造影正常 ,电生理检查心脏传导系统功能正常 ,右心室程序电刺激可诱发VF ,诊断不明。静脉用普罗帕酮 2mg/kg后 30min出现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 ,并诱发VF。结论 :普罗帕酮可作为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工具 ,同时应警惕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24.
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临床顽疾,也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难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心肌梗死后室速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室速的成功标测与消融充分揭示了此类室速的电生理机制。目前认为,绝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是瘢痕相关性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缓慢传导区常位于瘢痕内部,入口和出口位于瘢痕边缘。  相似文献   
25.
目的报道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5例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1.60±10.14)岁,植入单腔ICD后每3个月临床随访1次,体外程控分析ICD记录的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类型、治疗方式和结果。结果4例患者经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确诊,另1例经新胸导联检查确诊(该例的诊断参考了单其俊等“新胸导联”标准作出的诊断,是否恰当有待于其他组学者的研究证实)。5例患者植入ICD前均反复发作晕厥,其中4例记录到心室颤动(室颤),3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平均随访(22±18)个月ICD共记录到75次室颤发作,其中61次室颤触发ICD 86次放电,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余14次室颤自行终止。例1出现除颤阈值增高,仍有4次短暂的晕厥发作;例4因房颤导致26次ICD误放电,经程控调整后未再发生;例5有2次晕厥发作但无ICD相关事件记录,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考虑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ICD是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可能出现除颤阈值增高或误放电,应严密随访并进行合理的程控。  相似文献   
26.
新胸导联在诊断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自行设计的新胸导联在Brugada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Brugada综合征先证者和9例家族成员接受新胸导联和普罗帕酮药物试验。11例无晕厥史和无猝死家族史的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新胸导联检查对照组。自行设计的心电图新胸导联包括A-G(7)列、0-5(6)行,共42个导联,记录方法同标准胸导联。普罗帕酮试验:普罗帕酮70 mg(体重>70kg者用105 mg)加入生理盐水10 ml于5 min内静脉注射,用药前、后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药后标准V1-V3导联J点或ST段抬高超过2 mm(或ST段抬高由BrugadaⅡ或Ⅲ型转变成Ⅰ型),称为药物试验阳性。结果 先证者1~3均有晕厥史,先证者1和3有家族猝死史,先证者2和3晕厥发作时记录到心室颤动,先证者3猝死;除先证者4标准胸导联心电图呈Brugada典型下斜型改变外,先证者1-3标准胸导联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新胸导联发现先证者1-3呈典型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新胸导联同时发现,5例家族成员在标准胸导联以外区域有典型的Brugada心电图改变。新胸导联阳性者亦被普罗帕酮试验证实。对照组11例新胸导联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新胸导联有助于发现Brugada综合征典型心电图改变位于标准V1-V3导联以外的病例,且应用安全,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28.
患者男性 ,2 1岁 ,反复阵发性心悸 4年 ,发作时心率 170次 /min ,可静脉用毛花甙C和维拉帕米终止 ,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正常。 2 0 0 2年 2月 4日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术。分别从左锁骨下静脉和左、右侧股静脉插入冠状静脉窦 (CS)、高位右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导管。电生理记录仪为QINTON(美国生产 ) ,纸速 2 5~ 40 0mm /s,滤波频率为 40~ 40 0Hz。电生理检查证明是通过左后侧壁旁路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用逆向法消融大头导管从右侧股动脉通过主动脉瓣到二尖瓣下 ,在标测最早的心房激动处进行消融数次未能阻断…  相似文献   
29.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频率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阵发性孤立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及对照组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 (APD)频率适应性的差异 ,阐明其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同时具有起搏功能的Ag AgCl电极记录单向动作电位 (MAP) ,房颤组和对照组各入选 11例患者 ,在逐渐递减的 9个起搏周长分别记录MAP并测量APD90 、APD90 50 。所有房颤患者MAP记录前 1个月无房颤发作史 ,以排除电重塑影响。结果 在较长起搏周长 (6 0 0、5 5 0、5 0 0ms) ,房颤组APD90 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在较短起搏周长(340、30 0、2 80ms) ,房颤组APD90 又显著长于对照组 (P <0 0 5 )。同样APD90 50 在较长起搏周长 (6 0 0、5 5 0、5 0 0、4 6 0ms) ,房颤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较短起搏周长 (340、30 0、2 80ms)两组无差别。结论 心房肌APD频率适应性曲线在阵发性孤立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有所不同 ,其可能与房颤的最初发生和维持有关 ,机制存在于离子通道水平。  相似文献   
30.
左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左房线性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术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来评价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对25例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患者术前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SDNN,SDANN,RMSSD,PNN50,LF,HF,LF/HF分别为151±41次/分,47±5次/分,70±9次/分,126±26ms,111±24ms,27±7ms,6±5ms,98±66ms2,86±119ms2,2.4±3.5;术后各指标分别为136±37次/分,66±8次/分,84±9次/分,57±17ms,53±17ms,16±7ms,2±3ms,18±19ms2,16±19ms2,1.2±1.6;手术前后各指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术后HRV降低,此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