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七个家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家系,提供国人ARVC的遗传学资料及家系成员的患病情况.方法调查就诊16例ARVC患者的家族史,包括询问家系成员病史,做心脏检查.根据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果16例患者中7例有家族史(44%),该7个家系中查出ARVC患者31例,平均年龄(38.9±15.0)岁.所有家系均表现为显性遗传.除先证者外,家系患者有症状者占19%.每个家系各有发病特点.右胸导联QRS波后部切迹在家系患者中多见.家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占74%.超声心动图显示3个家系的所有22例患者都有右室肌小梁增粗.右室的变化多集中于发育不全三角.病变部位室壁变薄伴有室壁瘤样收缩期膨出及运动障碍相当多见.病变严重者,右房、右室普遍扩大.结论国人ARVC多为显性遗传,有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复杂,多见于青壮年.  相似文献   
102.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0 0 0系统 )指导难治性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射频消融的初步经验。 5例男性病人 ,年龄 33± 17(17~ 6 2 )岁 ,常规方法标测和导管消融失败 2 .4± 1.1(1~ 4)次。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和右室电生理导管 ,运用置入左室的 6 4极球囊导管和大头电极 ,系统重建三维心内膜几何模型和等电势 ,经右室导管诱发VT ,心动过速周期为 32 3.8± 48.1ms。EnSite 30 0 0系统标测到VT的最早激动点分别位于左后间隔中下部、左侧间隔后下部左束支下方、后下间隔近心尖部、左室后壁近基底部和左后间隔中部。在最早激动点和关键峡部分别行点状、环状和线性消融。 2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放电、3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消融 ,均获成功。成功消融靶点处的单极电图均为QS型。X线曝光时间为 2 5± 12min。随访 7.8± 4.6 (1~ 1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作心动过速。结果表明 ,与常规方法比较 ,EnSite 30 0 0系统所建立的心腔三维模拟等电势图可直观地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传导途径和关键峡部 ,系统模拟的单极腔内电图的形态也有助于判断病灶起源部位及提高消融成功率 ,尤其适用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其独特的导航系统可引导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指导射频消融 ,并可减少X?  相似文献   
103.
左心室室壁瘤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后、Chagas病等,但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非常罕见.由于左心室室壁瘤特定的病理学特征,易于发作致死性窜性心律失常[1],部分患者可能以猝死为首发症状[2].这类心律失常通常药物治疗无效[3],常需非药物治疗的干预,如射频消融[4]、手术[5]或置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本文报道1例特发性左心室室壁瘤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介绍其临床特点及成功施行射频消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寻正常人群体表心电图上U波可能的产生机制。方法:采用12导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33例健康志愿者在剂量递增肾上腺素药物滴注前后体表心电图上U波变化情况。结果:33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24.45±2.21)岁,其中男16例,女17例。在较高剂量肾上腺素[≥0.1μg/(kg·min)]滴注后观察到26例健康志愿者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出现明显U波或原有U波振幅增加。结论:肾上腺素药物可能是导致体表心电图上U波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5.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 ,恶性心包积液也有增多趋势。恶性心包积液以积液量大、不易控制为特点 ,患者常死于心包填塞。我们自 1 994年以来 ,采用 Seldinger穿刺法 ,经剑突下途径 ,置入猪尾导管行心包引流同时予以腔内化疗 ,共收治 1 3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3例 ,男 7例 ,女 6例 ,年龄 35~ 69(平均 56)岁。原发病为肺癌 6例 ,食管癌 3例 ,乳腺癌 2例 ,胃癌 1例 ,纵隔淋巴瘤 1例。 1 3例中 ,5例以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 ,经心包穿刺及临床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心包转移 ;另外 8例首先确诊原发病 ,…  相似文献   
106.
顾翔  李寿桢  曹克将  单其俊  许迪  雍永宏  陆风翔 《江苏医药》2001,27(6):414-416,F003
目的:探讨多普革组织成像(DTI)技术对预激综合征(WPW)旁道(AP)定位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32例体表心电图诊断为WPW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前,采用DTI的速度,加速度及频谱技术模式初步确定旁道位置即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以心内膜靶点准确定位标的速度,结果,DTI技术所确定的心室最早激动亮点出现时限与同步记录的心电图δ汉出现时限完全相同,DTI技术对旁道定位的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88%,7%,结论:DTI有助于确定旁道位置,评价RFCA的效果,该技术无创,安全,重复性良好,可与心内电生理标测技术相互补以,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最早于1992年由西班牙学者Bmgada等率先报道.由编码心肌细胞膜钠通道基因突变引起。临床上,该综合征以右胸导联ST段抬高、心脏结构正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和反复发作晕厥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多于休息或睡眠中发作,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科已收治10例BS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P波离散离与特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  单其俊等 《江苏医药》2002,28(4):289-290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特发性心房颤动(Af) 的关系。方法:分别观察28例Af和健康体检者pd,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差异,对比分析13例心律平显效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结果:Af组较对照组Pd,Pmax增大且差异显著,治疗前后自身对照Pd ,Pmin增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d是预测特发性,Af的一个心电图指标,与Af发作频率有关,可用来考察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09.
三磷酸腺苷或腺苷对心律失常的诊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磷酸腺苷或腺苷是临床诊疗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特殊类型室速,对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鉴别诊断作用。另外,三磷酸腺苷或腺苷对窦房结功能障碍也有诊断价值,还可应用于射频导管消融术。  相似文献   
110.
左上腔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少见的,本文值得一读。但对作者们所用的标测方法—三维导航和双Lasso导管指导下的标测,有点看法。采用Lasso导管标测是需要的,有助于较准确地发现和确定消融靶点,但是何必用双Lasso导管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只用一根Lasso导管已可达到标测的目的。编者参加了今年九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有幸与来自德国的KuckKH教授相聚,编者曾问Kuck教授(双Lasso导管标测的创导者之一)请教“双Lasso导管标测的主要益处是什么?”Kuck教授回答说双Lasso导管标测是“研究性”(investigational)的,有利于发现线性消融线上的漏点(gap)。鉴于Lasso导管价格昂贵(2万多人民币一根),我国的医保制度尚待完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费用许多患者难以承受。更何况双Lasso导管!因此,在射频导管消融房颤的操作中,作为“常规”,没有必要采用双Lasso导管标测技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