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 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 0.001; HR=2.99,95%CI:1.59~5.62,P 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 0.001; 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 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 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培养猪肝细胞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方法。方法 将两步法分离的新生实验小型猪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器内,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观察生物反应器的蛋白分泌、利多卡因转换能力;检测培养猪肝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及细胞形态和活力。结果在反应器制备后第2、4、6天可检测出猪肝细胞分泌的白蛋白,生物反应器对利多卡因的转换率为89.6%~96.1%。培养结束时LDH漏出量由(23.7±4.6)U/L升高至(127.8±17.4)U/L(F=39.582,P<0.01),细胞活力由95.8%±0.3%降低至83.8%±4.7%(t=5.135,P<0.01)。结论 可用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制备出1周内性能较好的培养猪肝细胞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例重型肝炎病人先行持续的血浆透析滤过和血浆置换,次日进行持续72h的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转归。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由212.0±74.8μmol/L降至145.3±88.7μmol/L(P0.05),8周后降至23.4±6.0μmol/L(P0.01);血清AFP从158.4±99.7ng/ml升高至903.7±66.3ng/m(lP0.05),但在8周后明显下降到95.1±58ng/ml;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治疗中一度下降,但治疗2周后明显恢复。最终3例病人临床痊愈出院,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用于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并无严重的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肝移植术后3个月余,咳嗽、少痰1周"入院。曾于2017年10月1日因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原发性肝癌"在本院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术后常规抗排斥、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等治疗,本院门诊规律随访。2018年1月5日,患者自觉食欲欠佳,食量减少1/3,晨起咯少量白痰。1月9日,复查血常规:WBC 2. 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 00%、RBC 2. 99×10~(12)/L、Hb 86. 00 g/L、PLT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索成人肝细胞的分离方法 以及培养条件.方法 在获取外科手术切除或不适宜肝移植的成人肝脏后,采用改良胶原酶P两步法分离成人肝细胞,锥虫蓝计算存活率后,接种普通培养,或将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反应器中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尿素合成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利多卡因代谢等.结果 利用改良两步胶原酶分离法成功分离出大量成人肝细胞,而且较好的维持其生物学活性,并被成功的培养在中空纤维反应器中.检测结果 显示较好地保持了尿素合成以及利多卡因代谢能力,结论 胶原酶P两步法可分离出成人肝细胞,采用普通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培养可较好的保持细胞的功能,可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提供初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46.
12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药物性肝损伤是目前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日益增多,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也越来越多。由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复杂,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1-2]。本研究对以往经肝脏穿刺明确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的124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对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在中国实验小型猪的感染情况。方法 针对PREV gag区的序列,选用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检测猪肝脏、皮肤前病毒序列;以及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PERV-RNA序列。结果 该法在猪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出PERV前病毒序列;此外,在猪血清标本亦检测出病毒序列,而其它2份HBV、HCV阳性血清及2份其它动物血清(大鼠、兔)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较高。结论 中国实验小型猪均携带该病毒,并可以释放到血清中;采用该法具有特异、简便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PERV感染及生物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索混合胶原凝胶培养肝细胞的方法,观察培养鼠肝细胞的功能与形态特征。方法:两步法分离大鼠肝细胞,与I型鼠尾胶原溶液混合接种于培养瓶,待胶原液形成凝胶后,加培养液常规培养,观察培养鼠肝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尿素合成及酶漏出量。结果:成功将大鼠肝细胞混合固定于胶原中,形成凝胶状进行培养。培养期间,始终能检测出鼠肝细胞合成分泌的尿素,而肝细胞乳酸脱氢酶漏出量较少,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形态特征。结论:混合胶原凝胶培养方法能为肝细胞提供更接近体内的培养环境,可能适用于生物人工肝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特异性脱氧核酶 (DRz)在丙型肝炎病毒 (HCV) 5′ 非编码区 (5′ NCR)转基因肝癌细胞株中对靶RNA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 5′ GGCTAGCTACAACGA 3′基序为活性中心 ,分析HCV 5′ NCR中符合 5′…R↓Y… 3′(R =A/G ,Y =U/C)特征的位点及 5′ NCR的二级结构以确定靶位 ,设计并合成HCV靶向性脱氧核酶DRz 2 32、DRz 12 7、DRz 84、DRz1以及对应的两端被硫代修饰的DRz(TDRz)和活性中心区人工突变的硫代DRz(MDRz)。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导入HCV 5′ NCR及部分C区 (5′ NCR C)的转基因肝癌细胞株HepG2 .970 6 中 ,作用一定时间后 ,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 ,计算抑制率。选择抑制率较高者进行时效关系的观察和不同浓度抑制效果的比较。结果 各DRz和对应TDRz的活性无明显差别。DRz 12 7/TDRz 12 7和DRz1/TDRz1的抑制活性相对较高 ,终浓度为 0 .5 μmol/L作用 2 4h抑制率分别达 5 3.2 % / 5 0 .6 %和 4 4 .7% / 4 3.3%。各DRz/TDRz的抑制率均高于对应的MDRz ,其中DRz 12 7/TDRz 12 7与MDRz 12 7(4 1.2 % )相比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在 0 .2 5~ 0 .75 μmol/L范围 ,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在所观察的时间点中 ,加药后 2 4h抑制率最高 ,3d后抑制率显著下降 ;DRz抑制率的下降快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AK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作对照,观察了102例HBV相关ACLF入院时以及AKI发生时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的变化及其与AKI发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2例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CHB对照组(t=3.609,P=0.000),而NGAL、MMP-9/NGAL-1水平ACLF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016,P=0.003;t=7.514,P =0.000).102例ACLF患者中33例(32.4%)发生AKI.发生AKI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t=4.543,P=0.000),而MMP-9/NGAL-1和NGAL水平AKI与非AKI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5,P=0.368;t=0.061,P=0.952).在AKI患者中血清肌酐〈1.5 mg/dl和SCr〉1.5mg/dl患者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患者(P=0.022,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胱抑素C、TBIL、血钠以及肝性脑病、年龄是HBV相关ACLF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HBV相关ACLF并发AK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NGAL、MMP-9/NGAL-1的变化可能与ACLF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