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近年来所收集的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5例中草药所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EB病毒 IgM和抗巨细胞病毒IgM,常规进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纳差(46.6%)、乏力(64.3%)和脾肿大(78.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40.0%)为主,87.9%患者发病前用药持续时间大于2周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度炎症和纤维化(G2-3S2-3 占59.0%);致肝损伤的单一中草药主要为何首乌(11.8%)、雷公藤(10.8%)和黄药子(9.2%),中成药复合制剂主要以治疗银屑病(13.8%)和骨关节类疾病(5.6%)中成药为主;三种单一中草药发病前用药时间均短于中成药复合制剂;停药及对症治疗24 w后284例(93.1%)患者恢复正常。结论 中草药致肝损伤发病前用药时间较长,起病较缓慢,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2.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6岁,因“反复乏力8个月”入院,2014年12月因妊娠查体发现WBC 3×109/L、PLT 50×109/L、Hb 90 g/L,转铁蛋白4.066 g/L,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提示肝脾增大,自觉轻度乏力.2015年3月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b 32.6 g/L,ALP167 U/L,TG 5.36 mmol/L.4月底骨髓穿刺涂片提示:骨髓增生良好,粒系成熟受阻,巨核细胞增生尚可,产板不良.  相似文献   
23.
肝细胞的低温保存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研究的开展 ,对肝细胞的需求不断增加 ,迫切需要有效的肝细胞长期保存方法以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肝细胞的重要方法 ,其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有低温保存肝细胞的形式冻存液的组成、降温、复温速度 ,复苏肝细胞的功能检测及应用范围等。本文对国内外该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
566例隐源性肝炎病理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隐源性肝炎患者进行肝脏病理学及临床分析,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66例隐源性肝炎患者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对其肝脏病理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男女比例采用x2检验.其余计数资料因呈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共收集566例患者资料,其中酒精性肝病175例(30.92%),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101例(17.84%),遗传代谢性疾病93例,感染性疾病84例,脂肪性肝炎5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30例,病理诊断尚不能明确的30例.不同的疾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T.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在不同疾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性别构成与各组比较,q值分别为9.140、7.435、5.071、9.529、12.500,P值均≤0.01;酒精性肝病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组年龄分别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组、感染性肝炎组、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组、脂肪性肝病组比较,q值分别为17.254、17.523、9.170、7.118以及10.302、10.697、5.266、4.661,P值均≤0.01;酒精性肝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与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肝炎、药物性或环境因素肝损害组比较,q值分别为8.003、4.793、4.404,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理学分析为隐源性肝炎的明确诊断提供较好的诊断手段,提示在隐源性肝炎患者,年龄、性别及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等资料可成为诊断的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25.
目的使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能在较长时间保持肝细胞的特殊功能和活力,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功效并为反应器内储存和运输肝细胞提供可能.方法将新生实验型小猪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球形聚集体后,将其置入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的外腔,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转化功能,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的白蛋白的合成功能,观察肝细胞的酶漏出量.锥虫蓝染色观察肝细胞的活力,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在1周内能保持较高的活力,并保持着较高的氯化氨、醋胺酚的生物转化及白蛋白合成功能,酶的漏出量也少.肝细胞超微结构示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丰富,核内染色体分布均匀,肝细胞间的微绒毛形成胆小管样结构.结论肝细胞与微载体及肝细胞之间的聚集,形成直径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微载体球形聚集体,这种由肝细胞重新结合而成的聚集体类似于体内的肝组织结构,在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的中空纤维网架的支持下,肝细胞聚集体均匀地分散其中,为肝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类似体内内环境的三维空间,因而在无氧合器供氧的情况下,肝细胞也能在1周内保持较好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 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 0.001; HR=2.99,95%CI:1.59~5.62,P 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 0.001; 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 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 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培养猪肝细胞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的制备方法。方法 将两步法分离的新生实验小型猪肝细胞接种于中空纤维器内,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观察生物反应器的蛋白分泌、利多卡因转换能力;检测培养猪肝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及细胞形态和活力。结果在反应器制备后第2、4、6天可检测出猪肝细胞分泌的白蛋白,生物反应器对利多卡因的转换率为89.6%~96.1%。培养结束时LDH漏出量由(23.7±4.6)U/L升高至(127.8±17.4)U/L(F=39.582,P<0.01),细胞活力由95.8%±0.3%降低至83.8%±4.7%(t=5.135,P<0.01)。结论 可用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制备出1周内性能较好的培养猪肝细胞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例重型肝炎病人先行持续的血浆透析滤过和血浆置换,次日进行持续72h的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转归。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由212.0±74.8μmol/L降至145.3±88.7μmol/L(P0.05),8周后降至23.4±6.0μmol/L(P0.01);血清AFP从158.4±99.7ng/ml升高至903.7±66.3ng/m(lP0.05),但在8周后明显下降到95.1±58ng/ml;凝血酶原活动度在治疗中一度下降,但治疗2周后明显恢复。最终3例病人临床痊愈出院,1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人肝肿瘤细胞系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用于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并无严重的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肝移植术后3个月余,咳嗽、少痰1周"入院。曾于2017年10月1日因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原发性肝癌"在本院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术后常规抗排斥、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等治疗,本院门诊规律随访。2018年1月5日,患者自觉食欲欠佳,食量减少1/3,晨起咯少量白痰。1月9日,复查血常规:WBC 2. 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 00%、RBC 2. 99×10~(12)/L、Hb 86. 00 g/L、PLT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策略. 方法 对本院住院行肝脏活检穿刺病理与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回顾分析,以西药组161例患者为对照,研究157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中药组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类型和西药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药组和西药组相似,但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药组ALT、AST、GGT、ALP分别为(437.10±416.13)、(300.10±278.73)、(205.30±178.82)、(151.65±84.93)U/L,西药组(617.29±422.19)、(502.94±290.28)、(280.10±229.25)、(187.67±153.78)U/L,升高水平较西药组为低(P<0.01).用药原因分析本组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首要用药原因是保健与美体美容,占21.02%,其次是皮肤科用药占15.29%,妇科用药占12.10%.用药持续时间分析显示,43.31%的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个月. 结论 中药约物性肝损害乏力和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但肝组织损伤的程度并不比西药组重,避免疗程过长和不恰当用药对预防中药药物性肝损害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