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乏力、腹胀5年,加重2月于2004年8月4日入院。患者199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保肝治疗后症状缓解。2000年初,症状加重于“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1月,具体诊断及治疗情况不详,出院时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E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为HEV相关肝衰竭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4例HEV相关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分型、分期、转归、生化指标等临床特点,比较单纯HEV相关肝衰竭、重叠HBV感染的肝衰竭差异.结果 戊型肝炎患者中共有134例发生肝衰竭,占住院戊型肝炎总数的8.45%.单纯HEV相关肝衰竭患者68例,重叠HBV肝衰竭患者66例.两组年龄分别为(56.12±14.29)岁及(48.59±10.91)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HEV感染组患者老龄患者比率(≥60岁,45.59%)明显高于重叠组患者(13.64%,P<0.05).单纯组及重叠组患者TBil最高值无差异(P>0.05),但单纯组ALT更高,两组分别为(1250.90±1593.97) U/L和(616.26±797.62) U/L(P<0.05);两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分别为0.72±0.07及0.6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衰竭患者病情转归、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HEV相关肝衰竭患者年龄较大,转氨酶较高,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更高,但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肝硬化患者如果未行肝移植(LT),短期预后极差,病死率与按照CLIF器官衰竭评分系统定义的衰竭器官数量相关。在ICU充分支持时,3个或以上器官衰竭患者的30 d病死率高达80%以上[1-2]。肝功能衰竭是影响ACLF进程、凝血障碍、脑功能障碍和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恢复的决定因素,即使LT解决了肝衰竭问题,但对其他肝外衰竭器官功能逆转以及对患者生存影响尚不清楚。危重者因MELD评分高  相似文献   
16.
脱氧核酶 (deoxyribozyme ,DRz)是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小分子酶性DNA(catalyticDNA) ,能定点剪切RNA分子 ,其活性中心系所谓 10~ 2 3基序 (motif)。本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靶向性DRz、硫代修饰的DRz (phosphorothioatedeoxyribozymes,TDRz)和突变硫代DRz(mutantphosphorothioateDRz,MDRz)在靶基因调控性荧光素酶表达细胞中的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DRz、TDRz、MDRz由上海Sangon公司合成。HepG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未定病因肝衰竭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6例未定病因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未定病因肝衰竭的发病比例较高,占同期肝衰竭总数的6.50%,发病率仅次于HBV相关肝衰竭及酒精性肝衰竭.未定病因肝衰竭分型主要是亚急性肝衰竭(39.88%),其次是慢加急性肝衰竭(36.50%)和急性肝衰竭(23.62%),而其他类型肝衰竭(明确病因肝衰竭)主要分型是慢加急性肝衰竭(92.16%).与我国最常见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比较,未定病因肝衰竭肝功能恶化程度更明显(ALT、AST、TBil更高,PTA更低),ALP及白细胞平均水平也更高.未定病因肝衰竭好发于青中年患者(18~60岁,56.13%),其次是青少年(<18岁,28.53%),老年患者(≥60岁)占15.34%.未定病因肝衰竭预后较差,总的治愈好转率仅占26.07%,青少年患者好转率为31.18%,青中年患者25.14%,老年患者20.00%.在3种类型肝衰竭分型中,以急性肝衰竭转归最差,好转率仅12.99%,亚急性肝衰竭好转率为34.62%,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为25.21%.结论 未定病因肝衰竭近年来发病比例增加,好发于青年及儿童,以亚急性肝衰竭多见,转归差.  相似文献   
18.
张秀秀  胡彦明  汤汝佳  王开利  姚红宇  邢汉前  刘鸿凌  周霞 《肝脏》2023,(12):1410-1412+1422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低量血浆置换(LPE)治疗中吸附量的情况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进行DPMAS联合LPE治疗的肝衰竭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161例次。分析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吸附量减少(小于4000 mL)的常见情况、报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DPMAS联合LPE治疗的161例次中,有24例次吸附量小于标准量,占14.9%。低吸附量组患者胆红素下降水平为(99.61±70.15)μmol/L,低于标准治疗组的(115.30±70.75)μ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4,P=0.337)。血管通路在两组间的差异较大(χ2=6.463,P=0.039),低吸附量组血流速度为(128.64±7.74)mL/min,低于标准组的(133.70±9.60)mL/min(t=-2.344,P=0.02)。低吸附量组发生不可纠正的仪器报警,主要为跨膜压(TMP)报警11例次(45.8%),静脉压(PV)报警8例次(33.3%)。低吸附组发生静脉壶加分离器凝血4例,单分离器凝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探讨其治疗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 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生物反应器,利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及普通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治疗组6例患者中,4例经住院治疗1个月后临床好转出院,1例在治疗结束20 d后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出院后1个月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在恢复后1年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对照组6例患者中存活2例,1例肝移植,3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 自行构建的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功能良好,初步论证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由HEV感染引起的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患者肝功能指标特征及血清IL-22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戊型肝炎(戊肝)HF病例资料,按照是否有HBV感染分为混合感染HF组和单纯戊肝HF组,比较2组肝功指标、IL-22、IL-6以及IFN-γ水平。以普通戊肝组和健康体检组作对照,比较4组IL-22、IL-6及IFN-γ水平。结果混合感染HF组ALT、TBIL水平高于单纯戊肝HF组(P均0.05),PA水平低于单纯戊肝HF组(P0.05)。在IL-22水平方面,戊肝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者,混合感染HF组最高,普通戊肝组最低。在IL-6水平方面,HF患者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且混合感染HF组最高(P均0.05),但是普通戊肝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戊肝HF患者相比,混合感染HF组肝功能损害程度更严重。戊肝患者IL-22、IL-6水平升高,发生HF时明显升高,合并HBV感染时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