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62篇 |
免费 | 227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9篇 |
儿科学 | 28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176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566篇 |
内科学 | 440篇 |
皮肤病学 | 86篇 |
神经病学 | 107篇 |
特种医学 | 21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610篇 |
综合类 | 1285篇 |
预防医学 | 851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553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647篇 |
肿瘤学 | 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102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52篇 |
2010年 | 269篇 |
2009年 | 259篇 |
2008年 | 254篇 |
2007年 | 220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212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202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42篇 |
1999年 | 197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47篇 |
1995年 | 148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29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69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9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报道腔内技术处理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肠吻合口梗阻的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8年5月对11例膀胱全切术后14侧输尿管肠吻合口梗阻采用腔内技术处理,顺行置入导丝通过梗阻后结合气囊扩张或内切开,并留置双J管6~8周。术后定期随诊,行B超、肾图和肾功能的检查。结果所有患侧输尿管均顺行成功将导丝通过梗阻段,3侧输尿管行气囊扩张,9侧输尿管行内切开,2侧输尿管怀疑肿瘤复发而直接置管。术后平均随访36.0(3~108)月,6侧输尿管拔除内支架管后引流通畅,肾图示尿路无明显梗阻。6侧输尿管在拔除内支架管后梗阻复发,分别采用永久肾造瘘(1侧)、输尿管换管(2侧)和开放手术处理(3侧)。术中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技术处理输尿管肠吻合口梗阻简单安全,创伤小,可作为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肠膀胱吻合口梗阻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 总结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应用肾上盏入路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资料.男135例,女102例.年龄8-76岁,平均42岁.其中结石长径>1.5 cm或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94例,长径≥2.0 cm或嵌顿性肾盂结石26例,鹿角形结石或多发性结石68例,复杂性肾下盏结石13例,不适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或输尿管镜碎石术(URS)的肾上盏结石12例,肾上盏憩室结石3例,肾结石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或输尿管上段狭窄8例,过度肥胖结石患者3例,马蹄肾肾结石6例,移植肾肾输尿管结石4例.其中经第12肋上入路175例(73.8%),第11肋上入路46例,第12肋下入路12例,移植肾患者经下腹部入路4例.结果 采用单一通道结石完全清除176例(74.3%),同期或分期建立多通道取石55例,联合ESWL 6例.术后3个月复查结石清除209例(88.2%).出现胸膜损伤16例(6.8%),行胸腔穿刺术8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保守治愈3例.拔除肾造瘘管后出现胸膜刺激征12例(5.1%),予对症处理.无肺及其他内脏损伤.输血5例,其中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拴塞术2例.结论 肾上盏入路PCNL操作视野开阔、硬镜操作方便、结石清除率高,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和部分复杂性肾结石.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165,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为改善骨缺血坏死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提供基础.方法 实验分VEGF165基因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从成年犬的胫骨抽取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贴壁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传代培养后以脂质体法将携带荧光蛋白VEGF165基因的穿梭质粒转入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视下观察转染效率,并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转染后1、3、5、7、9、11、13 d实验组与对照组培养液中VEGF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MT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能力,绘制增殖曲线.结果 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recombinate the human being vas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165,hVEGF165)基因通过脂质体能够成功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分泌VEGF.h-VEGF165基因转染组培养液中VEGF蛋白含有量较未转染组增高,ELISA结果显示转染后上清液中第2天即可出现VEGF浓度的增高,到第7天时达到分泌高峰,筛选后的细胞上清液中VEGF浓度稳定在300ng/L左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约10倍,其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骨髓基质干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hVEGF165基因转染到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可有效表达VEGF. hVEGF165基因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对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6.
7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在骨骼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DR)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人体等效体模进行头颅、脊柱、骨盆、四肢等部位的DR检查,其中头颅、脊柱、骨盆等厚部位应用电离室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系统为AEC组,四肢、关节等不使用AEC的薄部位检查为非AEC组。选择无附加滤过、0.1 mm、0.2 mm、0.3 mm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进行曝光。比较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检查的表面入射剂量值、图像质量评分值以及管电流量值。
结果非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表面入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无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1 mm、0.2 mm、0.3 mm铜附加滤过时,0.1 mm铜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的图像质量评分值、管电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和管电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无附加滤过时表面入射剂量大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管电流量小于0.3 mm铜附加滤过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组4种不同厚度铜附加滤过的图像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铜附加滤过可以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骨骼系统DR的检查剂量,实现骨骼系统DR的低剂量检查。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中circ_001634的表达以及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关系及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circ_001634的表达情况,及分别过表达circ_001634与miR-383后对相互的影响,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实验检测转染circ_001634后胶质瘤U251细胞生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iR-383下游基因CC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irc_001634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升高;过表达circ_001634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且能下调miR-383表达,并抑制CCND1表达;同时过表达miR-383,也能够抑制circ_001634表达。结论胶质瘤特异性circ_001634表达升高是miR-383表达下调和功能受抑制重要调控机制,circ_001634与miR-383的相互调控很可能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严重烧伤患者常发生休克、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烧伤后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屏障的结构破坏和功能损害[1].烧伤患者发生休克后,为了维持组织和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需要早期及时地实行液体复苏,但特殊事故现场(如战场、自然灾害、火灾等现场)时,医疗资源常在短时间内耗竭,而使静脉补液治疗无法实施.此外,在内皮细胞屏障受损时输入大量液体可能加速液体从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加重组织水肿,形成越输越漏的恶性循环,造成腹腔间隙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2].因此,烧伤早期血管内皮屏障的损伤机制与保护药物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