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赵帆  刘起勇 《疾病监测》2011,26(6):471-47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应用于其流行病学调查,加深了研究者们对汉赛巴尔通体种内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的了解。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分子分型方法在汉赛巴尔通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索浙江省热带气旋与白纹伊蚊密度和人群登革热发病率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5~2020年4~11月每日热带气旋数据、登革热发病数据和气象数据及每半月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热带气旋对白纹伊蚊密度和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及滞后效应,其中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进行年龄亚组分析。 结果 热带气旋可增加浙江省登革热发病风险,在滞后0、2 d时达到峰值,居民发病风险增加0.37倍(RR=1.37, 95%CI: 1.06~1.78;RR=1.37, 95%CI: 1.09~1.72)。不同年龄人群受到的影响不同,在滞后3、7 d时,4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51倍(RR=1.51,95%CI:1.08~2.13)和0.58倍(RR=1.58,95%CI:1.16~2.16);在滞后5 d时,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达到最大(RR=1.64, 95%CI:1.12~2.40)。纳入布雷图指数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在浙江省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最大,且4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在受到热带气旋影响的半月内布雷图指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热带气旋不同累计影响天数的组间布雷图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热带气旋能增加人群登革热发病风险,60岁以上和45岁以下人群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登革热发病风险。热带气旋期间蚊媒密度上升,应及时开展蚊媒消杀工作,降低区域内蚊媒密度。  相似文献   
43.
生态学方法在控制城镇居民区家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继天门城镇居民区采用生态学方法防制家鼠试验后,又在潜江按同一方法进行试验,探讨该方法在家鼠防制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比较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从1997年6月起一直维持在国家标准3%以下,两年间鼠密度在1%以下的有14个月;药物区每年组织两次灭鼠,鼠密度呈高低波动,两年中仅有8个月在3%以下;空白区两年间有2个月高出试验前鼠密度(7.25%)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河南省永城市准备越冬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在居民区分布的高度梯度,为制定适宜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永城市市区近郊和市内分别选择2个小区,用目测法进行现场蚊虫数量估计,同时对其中数个单元楼道内的蚊虫用人工小时法进行蚊虫数量的校准。结果 2010年11月在永城市4个居民小区均发现有蚊虫停落栖息,捕获蚊种全部为淡色库蚊,分布在不同楼层间,1层蚊虫数量最多,在高度分布上从1层向高层呈现依次递减,6层以上数量很少;目测法与人工小时法获得类似的结论;不同小区的蚊虫密度差异与小区的外围环境以及小区的具体防蚊措施具有密切关系。结论居民区的蚊虫来源于外围环境,居民区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降低蚊虫密度具有良好作用;化学防蚊措施的实施应该以居民区楼层的1层为主。  相似文献   
45.
2008-2009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农村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三峡水库万州农村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等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定点、定时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 2008-2009年2种方法共诱捕成蚊229561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骚扰阿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9.80%,其次为致倦库蚊占15.59%,中华按蚊占8.56%,三带喙库蚊占6.00%。诱蚊灯法人房2008-2009年平均总成蚊密度分别为247.3和145.8只/(灯·晚),猪圈分别为933.5和1166.1只/(灯·晚),牛棚年平均成蚊总密度分别为1835.2和1203.3只/(灯·晚)。人工小时法人房总成蚊平均密度为94.03只/人工小时,猪圈为254.46只/人工小时。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类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指标,是万州农村乃至三峡库区的第一手资料,将会对三峡库区蚊媒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浙江省的优势蜱种,检测其巴尔通体感染情况,为巴尔通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动物体表采集饱血成蜱,用PCR方法检测其阳性率,并克隆测序后分析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种类。结果所捕获的蜱均为中华硬蜱,天台、金东和江山地区的阳性率分别为42.3%(11/26)、6.7%(2/30)和3.3%(1/30),平均阳性率为16.3%,所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 rattimassilensis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B.grahamii的遗传关系也很近。结论浙江省蜱中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具有传播给人的风险,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7.
百山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百山祖乡境内,属武夷山系洞宫山脉,海拔1856.7 m,为浙江省第二高峰.保护区内保存着大面积呈自然原生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量的野生生物物种,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为百山祖所特有.以往的调查表明,该保护区仅野生脊椎动物就有250余种,包括多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陈德良等[2]于2010年对该保护区的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同年,我们对庆元县屏都镇八都村和百山祖乡进行了以鼠类为主的小型兽类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观察德国小蠊的蜕皮现象确定其发育龄期,以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德国小蠊体征与龄期相关信息,为德国小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工作的龄期判断以及德国小蠊实验与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取德国小蠊的单卵荚进行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其蜕皮和龄期发育情况,测定各龄期若虫的头宽、体长和体重等身体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各龄期的主要体征值来确定若虫龄期.结果 在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若虫共经历6个龄期,各龄历期分别为(13.00±1.29)、(11.17±1.17)、(12.33±2.07)、(10.20±1.10)、(10.50±1.05)和(9.50±1.05)d,各龄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龄若虫的头宽分别为(0.99±0.16)、(1.03±0.15)、(1.62±0.19)、(1.83±0.22)、(2.02±0.21)和(2.05±0.22)mm;体长分别为(3.69±0.35)、(5.27±0.57)、(7.03±0.70)、(9.48±0.67)、(11.19±0.61)和(11.48±0.44)mm;体重分别为(2.39±0.11)、(8.70±0.69)、(17.64±5.27)、(37.97±5.04)、(50.66±9.23)和(66.20±11.60)mg/只;德国小蠊的龄期与头宽、体长或体重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39、0.9854和0.9879.结论 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德国小蠊不同龄期间的体重变化最明显,其次是体长;可根据体重、体长和头宽,对个体的龄期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9.
白纹伊蚊,亦称“亚洲虎蚊”,是我国常见蚊种之一;它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近年来,白纹伊蚊已从起源地亚洲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成为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白纹伊蚊的迁移和扩散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现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和扩散趋势进行综述,并探讨白纹伊蚊扩散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量化逐日温度对重庆市人群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3年重庆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不同疾病别、不同人群死亡率及YLL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非意外、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日死亡数和日YLL呈"U"或"W"形。高温当日可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累积滞后效应在第7天时达到最大,持续2周;低温滞后1周后才表现出危害效应,持续时间长达30 d。高温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 ℃,人群非意外、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7 d累积相对危险度(CRR)分别为1.05(95%CI:1.03~1.07)、1.08(95%CI:1.05~1.11)、1.05(95%CI:1.01~1.09),YLL分别为23.81(95%CI:12.31~35.31)年、14.34(95%CI:8.98~19.70)年、4.43(95%CI:1.64~7.21)年;低温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 ℃,人群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14 d CRR分别为1.06(95%CI:1.04~1.08)、1.09(95%CI:1.06~1.12)、1.06(95%CI:1.02~1.11);YLL分别为23.34(95%CI: 10.04~36.64)年、16.39(95%CI:10.19~22.59)年、2.61(95%CI:-0.61~5.82)年。高温和低温对≥65岁年龄组的影响明显大于<65岁年龄组。高温时,女性死亡率大于男性,男性的YLL大于女性;低温时,女性的死亡率和YLL均大于男性。结论 重庆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65岁年龄组的人群更敏感, 高温对年轻男性影响较大,低温对女性和老年男性影响较大,应有针对性保护极端温度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