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帆  刘起勇 《疾病监测》2011,26(6):471-47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分子分型方法应用于其流行病学调查,加深了研究者们对汉赛巴尔通体种内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的了解。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分子分型方法在汉赛巴尔通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利用IlluminaHiSeq高通量技术对长角血蜱饥饿雌成蜱进行转录组测序。 方法 将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功能分类、代谢途径分析和简单重复序列标记等分析。 结果 共获得181 246 184个clean reads数据,组装后得到107 428个unigenes序列,平均长度1 246.29。以BLAST软件将所有的unigenes序列与Nr,Nt,Pfam,KOG,Swiss-prot,KEGG,GO数据库进行比对。与Nr数据库比对发现长角血蜱基因序列与同科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55.3 %;根据GO数据库的注释,将其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共56分支;通过与KOG数据库的注释划分25类;根据与KEGG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含有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有32类,其中较多的是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类,占12.13 %。通过SSR位点查找共鉴定出45 863个SSR;SNP分析发现发生转换的SNP数为195 369个,发生颠换的SNP数为96 780个。 结论 通过对长角血蜱饥饿雌成蜱转录组水平分析,可为后续长角血蜱功能基因的挖掘及表达谱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方法 根据中国鼠疫疫情资料和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的考察,制定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区划标准,建立反映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的方法.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有12型、19亚型.结论 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疟疾和其他媒介生物传播疾病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组成部分,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证明媒介生物控制可以预防、降低或消除疾病传播降低死亡率,但其作用还远未被认识。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中困臀革热患者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及其影响冈素。方法对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间隔时间的影响冈素。结果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6 d,四分位数间距为4 d,有57.8%的患者问隔时间>5 d。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输入病例、年长者、非流行季节及福建、云南和浙江省的病例间隔时间较长:输入病例问隔时问·fi位数为6 d,比本地病例多1 d;非流行月份比流行月份问隔时间中位数多1 d;福建、五南省间隔时问中位数为7 d,比广东省多1 d;20岁以下患者间隔时间巾位数为5 d,较20岁以上人群少天。结论大部分髓革热患者在病毒血症期不能被确诊,需要增强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尤其是在登革热的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以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上报的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期内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的幼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筛选不同省份登革热传播不同风险等级的市或县(区),并计算出不同省份媒介伊蚊控制水平达标率。结果 截至2017年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景洪市、勐腊县城区、澜沧县口岸、耿马县清水河口岸、景洪告庄口岸BI超过5,存在由输入登革热病例引起暴发的风险。2017年云南省平均BI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而海南省平均BI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我国云南省BI控制达标率超过90%,而海南BI控制水平达标率不超过20%。结论 2017年1-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重点地区城区和部分口岸BI达到低度风险。建议以海南、云南为代表的南方重点省份应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研究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幼虫和现场捕获且带回实验室产一次卵后的雌成蚊为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5%溴氰菊酯(1 h)、0.05%高效氯氰菊酯(1 h)、0.25%氯菊酯(3 h)、0.45%氯菊酯(3 h)、0.05%氯氰菊酯(1 h)、0.45%胺菊酯(1 h)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分别为85.0%、74.6%、38.0%、92.9%、36.2%和43.6%;对1%杀螟硫磷(2 h)死亡率为16.1%;对0.1%残杀威(2 h)死亡率为16.9%;对4%DDT(4 h)死亡率为36.4%。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0.0046(0.0037~0.0055)、0.0113(0.0092~0.0136)和0.0325(0.0289~0.0369)mg/L;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4.9047(3.8612~6.4215)、9.5733(7.4644~12.5296)、1.2694(1.0280~1.5055)和0.7750(0.6060~0.9842)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为4.4237(3.7406~5.2769)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9和8.8倍,对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76.6、7977.8、256.4和84.2倍。结论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最为严重;幼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双硫磷最高。  相似文献   
39.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和整理青藏铁路沿线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和鼠疫流行病学资料、鼠疫细菌学特征以及2001~2006年鼠疫监测资料,总结出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学基本内容,确定青藏铁路鼠疫综合防控策略。方法人间鼠疫资料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利用微卫星技术研究旱獭生态学;现场调查方法研究疫源地结构、动物和昆虫种群结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鼠疫菌的生化、营养、毒力、药敏和遗传物质;藏系绵羊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调查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中的方法进行。结果自1966年以来青藏铁路沿线已累计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1起,发病43人,死亡23人,病死率53.48%;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与种群密度有关联性,旱獭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地形地貌和植被有关,所研究的各旱獭种群之间亲缘性较近;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青藏高原型,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 et、Cys依赖,对Ile和G lu表现出低营养。属于强毒力菌株,对广谱抗生素敏感,尤其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都具有6、45 Mdal,大质粒分别为52 Mdal或65 Mdal或92 Mdal。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宿主、媒介、病原体的生态学特点,掌握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为青藏铁路鼠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可以改变目前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局面,对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山东省潍坊市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时空特征,探讨气温对潍坊市HFMD发病滞后效应及人群易感性。  方法  收集2015 — 2017年潍坊市HFMD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日HFMD发病状况的定量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  潍坊市2015 — 2017年HFMD总病例数为18 963例,男女比例为1.58 : 1;病例多集中于5 — 7月;气温对HFMD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日均温度达到33 ℃,滞后天数为6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 = 1.76,95 % CI = 1.26~2.34);以日均温度的P50为参考温度,高温(24 ℃、29 ℃)效应较低温(– 2 ℃、4 ℃)效应显著;5岁以下儿童累积相对危险度高于其他人群。  结论  气温是潍坊市HFMD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5岁以下儿童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