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多杀菌素Natular G30在生活污水与小型净水中对致倦库蚊海口种群的控制效果,为其在蚊虫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用海南省海口市生活污水与小型净水中的致倦库蚊幼虫和水,在外环境以减退率为指标,分别测定Natular G30 10、20、40和80 mg/m2对蚊虫的控制效果.试验中,两次测量试验水体的水质pH值、温度、总固体含量、盐度、溶解氧含量.结果 生活污水的pH值、溶解氧含量分别为(9.62±0.43)、(12.79±3.01)mg/L,小型净水分别为(8.91±0.39)、(7.77±3.46)mg/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污水中,多杀菌素有效浓度为10和20 mg/m2时,蚊虫控制持效时间为12d,40和80 mg/m2处理的则>30 d;而在小型净水中,所有4个浓度均有超过30 d的持效期.两种水体所有剂量在第1天对1、2龄期幼虫的减退率即接近100%,3、4龄期幼虫在第3~7天出现100%减退,而蛹在第1天的减退率基本为负值.结论 多杀菌素Natular G30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具有高效、持久的特点;且对1、2龄幼虫的毒性高于对3、4龄幼虫的毒性,对蛹无明显的毒杀作用.因其在小型净水中的效果优于生活污水,使用时应根据水质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22.
蚤、蜱中巴尔通体的分离培养及检测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蚤、蜱在我国作为巴尔通体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获得其自然状态下存在于吸血节肢动物中的证据。方法采集家猫、狗、牛及鼠类动物体表寄生蚤、蜱,采用含5%去纤维兔血脑心浸液(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置于35℃含5% CO2培养箱中从蚤、蜱中分离巴尔通体,疑似菌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巴尔通体特异基因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并用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的亲缘关系。结果分别从猫栉首蚤、微小牛蜱中各分离出1株巴尔通体,用5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均产生阳性目标带,证实为巴尔通体属微生物。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蚤、蜱分离株之间同源性较小,tRNA^Ile-tRNA^Ala地基因间隔区序列为58.2%、ftsZ基因序列为72.8%;这两株菌分别与云南鼠类宿主血液中分离的巴尔通体菌株RT222SM、RT221SM同源性最大,与其它已知巴尔通体同源性均较小。蚤培养物与RT222SM的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的同源性是77.9%、与ftsZ是96.2%;蜱培养物与RT221SM的tRNA^Ile-tRNA^Ala基因间隔区的同源性是99.4%,与云南鼠血中分离的Rf1561yn的gltA基因338bp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1%,基于gltA种系发育分析提示与Rfl561yn亲缘关系最近。结论从猫栉首蚤、微小牛蜱中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为蚤、蜱作为巴尔通体传播媒介提供了线索,同时为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媒介生物中巴尔通体感染情况调查提供了实验方法的参考依据。同源性搜索、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2株巴尔通体与中国云南分离的巴尔通体基因型相似,而与国外的巴尔通体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了解中国汉赛巴尔通体的遗传背景和流行的常见亚型。方法 对分离到的汉赛巴尔通体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析它们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情况。结果 80株汉赛巴尔通体一共分为3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其中ST1占90% (72/80),ST9占8.75% (7/80),另一个序列型为仅包含一株细菌的ST30;所有3个序列型均属于克隆群1 (clonal complex 1)。结论 与国外汉赛巴尔通体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相比,中国的序列型相对集中,说明中国汉赛巴尔通体的变异度和多样性较低,提示其进化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24.
探索中国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之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1 中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概况 在中国,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近1/3。其中,甲类传染病有鼠疫;乙类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另外还有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没有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菜姆病、恙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巴尔通体病等。  相似文献   
25.
用PCR方法检出蚤类携带巴尔通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方法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1p—BhCS.1137n、Bh.311p—Bh.452n和TI1e.455p—TA1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结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26.
毒鼠强、氟乙酰胺、甘氟等急性剧毒鼠药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04年我国重点整治以毒鼠强为代表的急性剧毒鼠药之前,每年仅在公安部门备案的由杀鼠剂导致的死伤案件就数以千计,  相似文献   
27.
地理信息系统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在整个公共卫生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研究方法在采样、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流行病学检测和研究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其需要,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研究中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8.
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猫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是一类典型的良性、自限性淋巴管疾病,主要是通过猫的抓伤和咬伤而感染,也可通过跳蚤的叮咬传播。儿童和青年人发病较多,少数病人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表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证实,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是导致猫抓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储存宿主是猫;也有关于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和克氏巴尔通体(Bclarridgeiae)感染导致猫抓病的报道。美国Jackson等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推算每年大约有24000例CSD新发病例。由于猫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必须借助实验室辅助诊断才能够确诊。猫抓病的诊断标准至少包括3个方面:(1)有猫接触或猫抓伤史;(2)猫抓伤处皮肤测试阳性;(3)局限性淋巴管炎并排除其他原因的淋巴管炎,淋巴活检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损伤。本主要对国外猫抓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了解猴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的生化特性和药物敏感性, 为进一步研究五日热巴尔通体的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E test法, 检测1株五日热ATCC参考株及10株五日热巴尔通体猴分离株的生化特性及对14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H15SC对利福平高度耐药(MIC256), 其余菌株敏感;H98SC对克林霉素耐药, 其余菌株敏感;除S13外, 其余10株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MICs值较高;全部菌株对阿奇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苄星青霉素敏感。结论 首次发现巴尔通体菌株对利福平高度耐药, 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耐药机制, 减少不合理用药, 预防利福平耐药在人分离株中发生。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中困臀革热患者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及其影响冈素。方法对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间隔时间的影响冈素。结果病至确诊间隔时间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6 d,四分位数间距为4 d,有57.8%的患者问隔时间>5 d。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输入病例、年长者、非流行季节及福建、云南和浙江省的病例间隔时间较长:输入病例问隔时问·fi位数为6 d,比本地病例多1 d;非流行月份比流行月份问隔时间中位数多1 d;福建、五南省间隔时问中位数为7 d,比广东省多1 d;20岁以下患者间隔时间巾位数为5 d,较20岁以上人群少天。结论大部分髓革热患者在病毒血症期不能被确诊,需要增强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尤其是在登革热的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