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7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31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第十二届世界消化病学会议于 2 0 0 2年 2月在泰国曼谷召开 ,这是继 1998年第十一届世界消化病学术会议(奥地利维也纳 )之后的又一次“奥林匹克式”的国际盛会 ,百余个国家的万余名医师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内容广泛 ,涉及到多方面的新进展。《临床消化病杂志》曾相继及时报道了 1994年第十届及 1998年第十一届世界消化病学术大会的部分专题内容 ,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本期我们又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消化科医师整理了第十二届世界消化病学会大会上所涉及的近 4年来国际上在消化疾病某些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82.
83.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使学生完成由理论到实践过程的教学目标,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我们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实验教学置于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和“亲验式”体会,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应用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氰基丙烯酸酯抗菌胶的抗菌性能。方法采用滤纸片法测试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抑菌性能,以未改性的抗菌胶作为对照,测量抑菌圈直径。制作大鼠外伤动物模型,分别用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及纱布包扎处理伤口,观察伤口的大体情况,并做动脉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 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组第5天的抑菌圈直径为(28.61±0.91)mm,抗菌胶组为(28.24±2.69)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方面,在血常规及创面组织病理切片中,6%纳米二氧化硅/抗菌胶处理创面的感染情况均低于纱布包扎组(P<0.05)。结论 6%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抗菌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85.
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促进大鼠结肠推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观察大鼠结肠推进运动的改变,进一步验证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结肠运动的促进作用.方法:SD大鼠33只,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足三里组(组1)、电针非经穴组(组2)、电针足三里组(组3),每组11只.各组大鼠均以细软管将1个直径约3 mm的塑料小珠由肛门推入直肠3 cm处,分别记录正常情况下和给予相应刺激后的小珠排出时间.结果:组3刺激后小珠排出时间较刺激前增快约27%,有明显统计学差异(1142.8±123.9 vs 1563.5±155.9,P<0.01);而组1及组2刺激后小球排出时间与刺激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对结肠推进运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90.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分段前路减压手术和稳定重建的方法,以便缓解症状和治愈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总结了2001年5月~2005年10月我科27例多节段颈椎病经颈前路分段减压和植骨融合稳定的患者,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43~67岁,平均57.8岁.临床上诊断为颈椎病,3个以上节段受累,具有脊髓受压表现.结果 术后对27例患者(随访11~61个月,平均18.5月)的疗效进行评估:优,改善率为75%及以上,15例;良,改善率为74~50%,10例;可,改善率为49~25%,2例,术后X线片均显示融合节段植骨部位已融合.结论 多节段颈椎病,如果致压物来自前方,可以通过经前路分段减压、椎体间融合重建颈椎的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