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初诊肥胖T2DM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的影响,探讨Visfatin与T2DM发病的关系和药物的治疗机制。方法80例T2DM患者在运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各40例,吡格列酮组每日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二甲双胍组每日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mg,疗程为16周。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空腹血清visfatin、IR、TG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P分别为〈0.01,〈0.05,〈0.05),B细胞功能有改善(P〈0.05)。二甲双胍组血清Visfatin、TG无明显改变(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的Visfatin、IR、TG降低明显,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5),但二甲双胍组的BMI较吡格列酮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对初诊的肥胖T2DM患者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而且吡格列酮在有效降糖同时还能明显降低血清Visfatin的水平,提示吡格列酮通过下调Visfatin水平而在T2DM的发病机理中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2.
骨干骨肉瘤的X线诊断:附七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骨干骨肉瘤的X线诊断(附七例报告)刘裕骨肉瘤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而骨干骨肉瘤罕见。笔者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5例骨肉瘤中发现7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7例均为男性,年龄21~42岁,就诊时间3~11个月,1例为外伤骨折后前来就诊,症状为不同...  相似文献   
73.
刘裕  李万湖  卢红 《放射学实践》2008,23(4):437-437
病例资料患者,女,41岁,因胸闷、憋气,咳嗽、吐痰2年,加重3个月,近1个月来,患者咳嗽,痰中带血,无胸痛.体检:T 36.8℃,P 84次/分,R 22次/分,BP 15/9 kPa.  相似文献   
74.
对 2 3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癌病例进行CT影像学回顾性分析、研究 ,发现该组病例均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 ,肝门区胆管狭窄、壁厚 ,向轮廓线外突出 ,或呈软组织密度肿块 ;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 ,大肿块内可见无强化的低密度坏死区。研究提示在胆管癌的病例中 ,以肝总管区发病率最高 ,其次左支高于汇合区及右支 ,CT检查对术前定位及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有意义。  相似文献   
75.
以体外培养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为材料,当细胞培养至27代时,将细胞分为加黄芪提取液的给药组和不加黄芪的对照组,相同条件下传代培养,直至细胞停止增殖。同时,每隔一定代龄用流式细胞计测定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化学发光法测定其 SOD 含量,并进行常规染色体检查和细胞一代存活时间的实验。结果表明:给药组生长77代,而对照组细胞仅存活至52代。至传代终止两组细胞都始终保持其二倍体性质,随着代龄的增加,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SOD 含量和一代存活时间均明显下降。同一代龄,给药组细胞的增殖能力、SOD 含量和一代存活时间高于对照组,随代龄的增加,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6.
例 1 男 ,4岁 6个月。于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憋气 ,左侧胸痛 ,无发热 ,曾给予抗炎治疗 ,无明显疗效。体检 :左锁骨上可及 2cm× 2cm肿大淋巴结 ,质硬 ,固定。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CT检查 (图 1) :左肺下叶一巨大软组织肿块 ,密度均匀 ,大小为 9.0cm× 12 .0cm× 12 .  相似文献   
77.
由于原发性小肠癌发病率低,患者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X线检查是发现本病的主要方法,但亦易误诊和漏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X线资料完整的10例原发性小肠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8.
例1,男,32岁,主诉右背部疼痛一年.未作治疗.今年9日疼痛持续性加重,并有胸闷,尤以夜间为甚,发病过程中无咳嗽、咳痰及咳血史。  相似文献   
79.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比较少见.继我院2例经手术证实后.又发现2例.经螺旋CT强化扫描证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海南黎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动脉硬化患者组及276例黎族健康人对照组的ACE基因插入或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Ⅱ 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 结果 (1)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 ;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及66.3%.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17.8%、40.6%、41.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及62.0%.两组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硬化组在年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TG(OR=2.14)、apoA(OR=360.39)、收缩压(OR=1.21)、舒张压(OR=1.08)、ACE 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相关(P<0.05).ACE 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 ACE DD基因型增加了颈动脉硬化易感性,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