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先心病动脉管未闭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全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8~39(14.4±9.8)岁,术前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PDA.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胸壁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封堵PDA.术后24h、1、3、6月及1a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2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18例术后即时行即刻胸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4例有少许残余分流.X线检查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左心房、室缩小.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适合于各年龄组继发孔型ASD的介入治疗.其临床应用的远期疗效尚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62.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试验性封堵房间隔缺损(ASA),评价其在AS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男8,女4)例AS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器堵塞ASA试验,观察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有无降低及血氧饱和度变化,以此分析肺血管病变是否可逆。结果12例重度肺动脉高压者,肺动脉收缩压10.9-19.3(12.7±5.2)kPa,平均压为7.0-13.1(9.4±2.6)kPa,其中4例血氧饱和度小于90%。9例试封堵术后30min~1h肺动脉收缩压降至5.8~13.4(7.4±3.8)kPa,肺动脉平均压降至2.4—8.1(4.3±2.9)kPa,遂行永久性封堵治疗。3例肺动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宜进行封堵治疗。结论对于ASA伴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封堵关闭ASA试验是鉴别肺动脉高压是否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封堵治疗AS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病例选择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3.
诊断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而见习课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诊断学见习课使医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病人和临床,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所以应努力提高诊断学见习质量.笔者就一个学期来带教诊断学见习课的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定量CT所测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采用整体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行胸部CT联合定量CT检查的3 46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 根据体重指数18.5~<24.0 kg/m2、24.0~<28.0 kg/m2和≥28.0 kg/m2分为正常组(1 424例)、超重组(1 531例)和肥胖组(508例)。收集3组一般资料、血脂指标和定量CT所测不同部位体脂分布(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脂分布及血脂指标差异,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体脂分布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肌肉脂肪含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52.80±49.27)比(72.94±22.68)、(103.79±28.30)cm2, (287.95±57.55)比(156.36±49.40)、(224.67±53.10)cm2, (440.75±72.44)比(229.31±62.01)、(328.46±62.77)cm2, (12.92±8.61)%比(6.82±3.31)%、(9.39±4.88)%, (9.06±9.34)%比(4.55±5.06)%、(6.70±6.73)%, (6.52±0.94)比(4.87±1.03)、(6.27±0.96)mmol/L, (3.05±0.76)比(2.92±0.86)、(2.97±0.77)mmol/L, (2.34±1.42)比(1.53±0.82)、(1.99±1.28)mmol/L;女性:(213.82±46.87)比(104.69±30.62)、(155.05±34.90)cm2, (184.88±46.54)比(90.67±34.09)、(138.92±42.06)cm2, (398.71±71.28)比(195.37±55.32)、(293.97±57.05)cm2, (11.36±6.34)%比(5.51±3.02)%、(7.98±4.77)%, (7.44±7.60)%比(3.70±3.90)%、(5.56±5.94)%, (5.27±0.96)比(5.04±0.86)、(5.11±0.96)mmol/L, (3.26±0.84)比(2.92±0.79)、(3.01±0.74)mmol/L, (1.74±0.69)比(1.27±0.65)、(1.57±0.7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超重组[男性:(1.17±0.19)比(1.38±0.28)、(1.25±0.25)mmol/L;女性:(1.36±0.22)比(1.59±0.32)、(1.42±0.27)mmol/L](均P<0.001)。男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175、0.113), 与HDL-C呈负相关(r=-0.125、-0.113), 肝脏脂肪含量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均呈正相关(r=0.083、0.075、0.206), 与HDL-C呈负相关(r=-0.093)(均P<0.05);肥胖组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170), 与HDL-C呈负相关(r=-0.166)(均P<0.05)。女性超重组内脏脂肪面积、腹部总脂肪面积均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r=0.129、0.160、0.348;腹部总脂肪面积:r=0.121、0.130、0.283), 与HDL-C呈负相关(r=-0.264、-0.173), 肝脏脂肪含量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352), 与HDL-C呈负相关(r=-0.195)(均P<0.05);肥胖组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13), 与HDL-C呈负相关(r=-0.223)(均P<0.05)。结论血脂与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体脂分布相关, 其相关程度在不同性别和部位间存在差异, 其中甘油三酯与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个性化间歇性能量限制(IER)饮食对肥胖患者与睡眠相关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臂临床试验,招募2018年4—11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35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32 d严格的IER饮食干预(共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8 d)。由营养科医师制定食谱并制作营养餐,按时提供给每位肥胖患者,每餐包括55%的碳水化合物、15%的蛋白质和30%的脂肪。第1、2、3、4阶段分别隔日提供给每位患者以往热量摄入的2/3、1/2、1/3、1/4,于8:00及16:00进餐,其余时间由患者在家自主进餐不做限制。观察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生理指标(体重、体重指数、体脂率、腰围、臀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变化,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变化,采用Spearman分析显著差异菌种与PSQI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后肥胖患者体重、体重指数、PSQI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89.92±14.98)比(97.53±15.67)kg、(31.94±3.95)比(34.64±4.05)kg/m2、(3.43±1.16)比(5.42±2.27)分],肠道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后共有显著差异菌种45株,其中6株菌种(Enterobacter cloacae、Escherichia coli、Odoribacter splanchnicus、Oribacterium sinus、Streptococcus gordonii、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s)与PSQI量表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76、0.475、0.369、0.391、0.401、0.423)(均P<0.05),均主要富集在谷氨酸及色氨酸合成通路。结论个性化IER饮食干预可在减重同时改善肥胖患者睡眠,其影响机制可能是通过谷氨酸及色氨酸通路介导的肠道菌群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