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胶原合成和降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对65例AMI患者分别予以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治疗组,20例)或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血运重建组,4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AMI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羟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因子-1(TIMP-1)含量,并计算PⅠCP/PCⅢ的比值。以4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各亚组和血运重建组6个月亚组的PⅠCP及常规治疗组和血运重建组各亚组的PCⅢ明显增高(P<0.05),而2组的PⅠCP/PCⅢ、MMP-1及TIMP-1显著降低(P<0.05)。血运重建组各亚组的PⅠCP、1周亚组的PCⅢ及6个月亚组的MMP-1低于常规治疗组相应时点亚组(P<0.05)。结论:AMI后出现心脏胶原重塑的表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血运重建可进一步抑制AMI后心脏胶原的合成与降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无ST段抬高的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男性和女性患者入院前的心肌梗死预测因素。设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433例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其中45%是女性。女性(17%)较之男性(26%)更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P=0.054),尤其是对于初始ST段压低的患者,此类患者中有22%的女性和54%的男性发生了AMI(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1982—2002年间,芬兰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中影响血压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设计和地点:5项独立的横断面人群调查分别于1982年、198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暴露于医源性放射线伴随癌症发生的额外风险。经修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放射线暴露可能增加,故理论上此类患者可能存在相对较高的癌症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尽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成功实现梗死相关动脉再通,但心肌再灌注仍可能会失败。本研究旨在评估心肌再灌注对临床预后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在104例成功实施直接血管成形术(TIMI3级)的首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中,分析心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研究旨在用磁共振(MR)自旋回波序列来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远端吻合的开放性并检查移植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情况。患者和方法:用1.5T MR扫描仪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有481处远端吻合的185例患者。研究采用二维T2加权屏气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所有影像均由一名放射科医师和一名心脏病学专家独立评估,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后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对41例AMⅠ患者分别予强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药物组,n=22例)和在此基础上予择期PCI治疗(PCI组,n=19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AMI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药物组和PCI组各时点亚组PICP及PCⅢ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的6月亚组PICP较1周及3月亚组均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ICP均较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3月亚组PCⅢ均较1周亚组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CⅢ均较3月及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PCI组3月、6月亚组PICP以及3月亚组PCⅢ与药物组同时点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6个月内择期PCI在抑制胶原重塑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至12个月时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尽管资料表明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但目前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至再灌注治疗时间的较长延迟。本研究旨在对无内科医师参与、只通过急救人员在救护车中早期诊断和及时分类筛选相关患者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救治来改善预后的可行性和益处进行评估。方法:在On-TIM E研究中,209例患者(救护车组)在救护车中被院前诊断为心肌梗死并分类筛选。心肌梗死的诊断由受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借助经计算机处理的心电图完成。就诊断准确性、至治疗的时间、左室功能以及临床预后,与在非PCI转诊中心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群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rs3809021和rs795027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组158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对照组120例,均经CAG或冠状动脉CTA排除。两组均对PDGF-D rs3809021及rs7950273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应用的检测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测序法。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PDGF-D基因rs3809021位点多态性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DGF-D基因rs7950273位点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rs7950273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GF-D rs7950273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有关,但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药物治疗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影响。方法将41例AMI患者分成两组,药物治疗组给予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择期PCI组在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行择期PCI治疗。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发病1周及6、12、24个月时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及Ⅲ型前胶原(Pcm)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与择期PCI组MMP-1各亚组均显著降低;TIMP-1在1周及6个月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药物治疗组的TIMP-1在12个月时较6个月显著升高,择期PCI组TIMP-1在6个月时较同期药物治疗组显著升高;药物组与PCI组各时点PICP水平及PCⅢ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AMI后6个月内均逐渐升高,至12个月呈下降趋势;PCI组6个月时PⅠCP水平与药物组同时点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发生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其可被药物和择期PCI抑制;从抑制胶原合成代谢亢进及原有胶原网络降解的角度而言,择期PCI在AMI后6个月内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12~24个月时择期PCI未进一步显示出此方面的优越性,故对于未实施PCI而临床状况又稳定的AMI患者应立足于优化达标的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