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停用氯喹12年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性,所以于1979年开始,在全岛范围内停止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为了了解停止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情况,作者以该省乐东县为观察点,于1981—1991年间,每隔2—3年测定1次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停止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体外法测得的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降至1991年为60.9%(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剂量由1981年的10.46pmol/μl,降至1991年的3.02pmol/μl(P<0.001),需用大剂量(6.4pmol/μl)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比例,由1981年的83.3%,降为1991年的17.4%(P<0.001),而小剂量(1.6pmol/μl)即可抑制的病例比例,却由1981年的4.2%增加到1991年的60.8%(P<0.001)。体内法测得的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1年的40%(P<0.001),RⅡ和RⅢ占抗性病例比例,由1981年的59.4%,降至1991年的37.5%(0.02>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3.
我所1975年合成的茚满类化合物中,发现S75029(4-溴-7-羟基茚满肟,Ⅰ)具有抗血吸虫作用,乃对其疗效与毒性进行了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14.
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无抗性,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等优点,但要有预制的涂氯喹板及培养基才能用于现场调查。世界卫生组织在1979年已制成涂氯喹板(标准板),但其冰冻干燥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发生于育龄妇女。发生部位多在盆腔脏器和腹膜,其中卵巢最常见,也可出现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如手术切口、外阴、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淋巴结等,并由于近年来手术助产的增加,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也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并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方法 研制咯萘啶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先在实验室用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测试,证明咯萘啶涂药板和培养基的效果稳定可靠后,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赴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取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测试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并设体内四周法为对照。 结果 研制的咯萘啶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效果稳定,咯萘啶涂药板4 ℃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4 ℃贮存的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及瓶装冰冻干燥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2个月和2年。经过多年现场测试,不但掌握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基线数据,同时还显示,在目前咯萘啶临床治疗效果仍较满意的情况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已在逐渐降低,而且体外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提高了2~4倍。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测试,较体内四周法更为方便和敏感。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结论: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逐渐恢复了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抗性恶性疟的扩散及疟疾在世界范围的回升,急需建立一种简便的标准化的药物敏感性的体外测定方法。作者等用能与疟原虫体内的核酸结合的溴乙锭作荧光测定,发现虫数或发育阶段与荧光强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所用恶性疟原虫株为FCR-3和R-FCR-3,用二氧化碳孵箱按常规法作体外培养。在24孔的培养板上,每孔加入已滤去白细胞的  相似文献   
19.
1988年7~10月在滇南的勐腊县,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在自制涂药板中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氯喹与4年前和8年前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咯萘啶的测定结果与对氯喹敏感株Fccl/HN的测定结果相似;少数病例的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低于Fccl/HN。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上述三种药物无交叉抗性。咯萘啶、青蒿琥酯涂药板各药井中裂殖体形成数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说明本文方法涂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加曲班联合双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与mRS评分)、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2组患者FIB、APTT和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FIB、APTT和P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2组患者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期比例、总睡眠时间和PSQ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期比例、总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