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41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38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6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脑脱髓鞘性假瘤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磁共振(MR)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均行常规MRI检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及脑灌注成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脱髓鞘性假瘤的MRI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青年男性,急性起病入院,MRI表现为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1H-MRS为NAA峰降低,胆碱(Cho)峰升高,并出现乳酸(Lac)和胶质(Lip)峰,MR灌注成像(PWI)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及峰值时间延长。结论脑脱髓鞘性假瘤常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联合功能成像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35例,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意志力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等。结果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患者在苏醒时间、意志力恢复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过程中,采取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的方法具有术中镇痛的时间较长,且在手术后患者苏醒较快,可以在,I盏床麻醉中予以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上呼吸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只使用退热药物可以将发热降至体温正常而康复。结论短期发热最多见的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目前已明确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 相似文献
15.
51例耻骨上前列切除术中采用缩缝前列腺窝口、不作膀胱造瘘,经尿道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及使用新型膀胱拉勾、双弯形镶片持针钳,提高了手术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和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翻修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因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8个月~11年出现髋关节疼痛而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髋臼臼底机械性磨损引起的疼痛.根据Bradford和Paprosky分类方法将髋臼的磨损分为三度,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异体颗粒骨,以及结构性植骨进行骨性髋臼重建.其中非骨水泥型假体30例,骨水泥型假体2例.结果 经2~8年(平均4.2年)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方法,术前评分平均(40.5±2.1)分,术后增加到(82.4±3.6)分.X线片显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结论 髋臼磨损的分类便于术中确定是否需要行广泛软组织松解、大转子截骨或髋臼重建等.此外,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关节置换以选择全髋关节置换为宜. 相似文献
17.
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以保护髋关节,改善临床症状。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4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55例(手术61髋),男37例,女18例;年龄12~55岁,平均39.8岁;病史8个月~16年。采用髋关节部分滑膜切除,股骨头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联合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从术前、术后X线片的股骨头塌陷程度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共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5例(61髋),随访6个月~5年,平均2.2年。X线片显示未发生塌陷或塌陷无加重的39髋,11髋塌陷加重不超过2mm,9髋塌陷2~4mm,2髋塌陷加重超过4m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9.74±11.56)分,术后平均(89.75±9.58)分,术后比术前得分明显提高(t=2.3461,P0.05)。按Harris疗效评价标准:优31髋,良22髋,可6髋,差2髋。结论:采用微创减压加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能够减少股骨头的应力负荷,稳定股骨头的内环境,有利于骨坏死修复,可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适用于FicatⅡ、Ⅲ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尤以中青年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下肢血管损伤的优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下肢血管损伤的30例患者的血管重组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下肢动脉损伤的显示效果,30例患者包括16例单纯动脉损伤,10例假性动脉瘤,4例动静脉瘘,其中8例为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10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及破口修复术,15例单纯动脉损伤经手术证实,其余5例病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和随访证实。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下肢动脉损伤的显示效果。结果 30例患者CTA都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损伤,与原始轴位和MPR/CPR相比,MIP及VR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分别为70.59%(12/17),58.82%(10/17)。CTA对血管损伤的诊断与DSA、手术所见及MRA等相关检查随访完全相符,但CTA对下肢动脉损伤后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为60.71%(17/28)。结论 64层螺旋CTA可准确、直观显示下肢动脉损伤情况。各种下肢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中,MPR/CPR结合原始轴位对下肢血管损伤显示最佳,VR对手术定位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电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穿刺成功率100%。我们在体位训练、麻醉方法、进针角度等方面做了改进,并恰当地选择手术适应证。该方法不仅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不复发,有效率高等特点,而且对病人全身性影响轻,可保持腰椎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不会继发造成神经根的粘连及椎管的刺激性增生。病人可免除传统手术方法的痛苦,容易接受。作者认为,在目前对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技术基础上,精确的定位,熟练,正规的操作,效果确切而安全,且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