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时,采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BM-25连续血液净化机治疗肝移植术后2例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治疗模式为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置换液使用方式是前稀释法,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时间共35 d.[结果]全部病例CBP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全身水肿逐渐减轻,呼吸状态好转.治疗后,电解质及动脉血气明显改善,尿素氮、肌酐、血钾明显降低.2例病人分别于治疗后28 h、75 h停用升压药.2例病人均存活.[结论]CBP为肝移植术后舍并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病人提供了良好的肾脏替代方式,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2.
病例 男,22岁,自幼右额部头皮下可复性包块,质软,无搏动感及透光性,包块皮肤颜色及温度正常.包块平卧及低头时出现,抬头及站立时缩小或消失,压迫颈静脉或屏气用力时增大,挤压后可缩小.患者无明确外伤史,因头晕、头痛就诊.CT平扫及增强影像表现:右额部头皮下片状密度增高影,平扫CT值约63 HU,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分别约72 HU、93 HU,病变范围约62 mm×94 mm,局部颅骨变薄,VR重建示右侧额骨多个大小不等小骨孔影,并见蚓状额中缝(图1).平扫示右额叶一类圆形略高密度影,CT值约58 HU,边界清晰,直径约9 mm,内见点状钙化灶,病变动脉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病人于外院手术,随访病理为静脉血管样扩张,未见动脉成分(图2).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相似文献   
23.
心脏死亡供者供肾移植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供者供肾的获取以及应用于临床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共7例心脏死亡供者捐献了供肾,进行了14例肾移植.7例供者年龄30~53岁,原发病为脑出血3例,颅脑外伤2例,脑基底动脉闭塞1例,颅脑肿瘤卒中1例;威斯康辛大学评分为19~23分,均为高危组.7例供者的所有近亲家属签署器官捐献知情同意的相关文件.临床评估供肾良好,供者心脏停跳2~5min后确定为心脏死亡,并采用腹腔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获取双侧肾脏.14例受者与供者HLA抗原错配数为2~4个,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0.05,群体反应性抗体<10%.7例供者中有6例的热缺血时间为5~10 min,1例为45 min;冷缺血时间为4.5~12.5 h.结果 利用心脏死亡供者供肾的14例肾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14例受者中,术后发生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1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其中1例因PNF在术后第1天切除了移植肾,并恢复规律血液透析,1例因DGF仍在恢复中(尚处于术后3个月),血清肌酐149μmol/L,该2例受者均接受了热缺血时间为45 min的供肾;其余12例受者痊愈出院,移植肾功能均良好.结论 遵照《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维护好潜在供者的各项重要生命指标,可以保证供肾质量;心脏死亡供者供肾可作为肾移植的重要器官来源,并且移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ARF)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bdominal trau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bdominal trauma after surgery from January 2003 through May 2008 in our hospital. Twenty patients with ARF were set as study group and 68 patients without ARF as control group.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age, gender, injury type, number of injured organs,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bdominal infection, shock and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univariat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identify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RF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bdominal trauma.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volume ( > 1 600 ml), operation timing ( interval between trauma and operation >12 h), preoperative shock duration ( >6 h),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and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 > 12 mm Hg) between two groups ( P < 0. 05 ).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se five indices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RF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bdominal trauma ( P < 0. 05 ). Conclusions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 delayed operation, long preoperative duration of shock,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infection or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ARF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abdominal trauma.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occurrence of ARF.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报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2月收治1例VIPoma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文献报道的24例。对25例VIPoma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有记载的24例中22例有周期性发作的水样泻;22例检测血清钾,21例有低钾血症。13例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测定均高于正常。行B超检查15例中13例发现病变,10例病变于胰腺内。行CT检查22例中18例胰腺内发现病变,其中7例发现肝脏转移性病灶。25例中24例行手术治疗,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中11例术前有水样泻,术后7例水样泻消失,1例好转,另3例无记载。行肿瘤摘除术3例中1例术后水样泻消失,1例明显好转。1例胰头部VIPoma并发肝转移,行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水样泻消失。行胰体尾切除术13例,获得远期随访8例,随访3个月至3.5年,1例术后3个月大出血死亡,1例术后3.5年复发、肝转移,另6例无复发。结论 VIPoma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血浆VIP测定;B超及CT是胰腺VIPoma定位诊断的可靠方法。手术切除为胰腺VIPoma有效治疗手段,即使是姑息性切除亦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及低温保存过程中氧自由基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假手术、热缺血再灌注和原位肝移植模型 ,分别测定再灌注 1h和移植术后 2h下腔静脉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乳酸脱氢酶 (LDH)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酶 (LPO)的变化 ,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前 30min静脉注射别嘌醇或灌洗液及保存液中加别嘌醇的实验组大鼠 ,其全血中SOD的活力高于条件相同、但不给予别嘌醇的对照组 ,LPO及LDH的含量低于对照组 ,其各项测定值与假手术组比较 ,差异不显著 ;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均轻于对照组。结论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及低温保存过程中氧自由基明显增加 ,并且造成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肝动脉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肝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采用搭桥方式进行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原因。 结果共纳入8例受者,其中1例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肝总动脉供血不足,3例肝总动脉纤细,4例肝总动脉壁薄弱或分层。重建后肝动脉平均血流为(315±178)mL/min。术后2例受者分别因肝脏流出道和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黄疸,其余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肝脓肿,半年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受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肝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 结论当供、受者常规肝动脉端端吻合无法实施时,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是一种可行的肝动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8.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二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是否为肝移植的适应证。方法 为2例让部胆管癌的患者施行了同种原位肝移植术。供肝切取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法,灌洗液及保存液为UW液。无肝期采用Bio-Mediucus转流泵行体外静脉转流。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例1采用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三联用药,例2采用霉酚酸酯代替硫唑嘌呤。结果 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减退、但例1术后4天因血液浓缩而出现脑栓塞,肺内感染,术后12天  相似文献   
29.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是发生于实体器官移植后,包括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到恶性淋巴瘤的一组疾病^[1],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PTLD也随之增多。1992年5月至2006年5月间,本中心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541例,经病理诊断证实2例为PTL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肝门部胆管癌192例外科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984年至1999年收治的19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MRCP对肝门部肿物显示率100%(44/44)。15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术10例,内、外引流术88例,均于术后3-15个月死亡。切除术53例,全肝切除原位肝移植术2例。手术切除率为36.0%(55/153),行根治性切除38例,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姑息性切除17例,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MRCP可以确定肝门部胆管癌病变部位及范围。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经根治切除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对于BismuthⅢ型、Ⅳ型无肝外转移者,行全肝切除、肝移植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