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62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脑卒中是许多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和残障的主要原因.据美国国家卒中协会2000年的报告,在美国每年有大约40]万人发生急性脑梗死,每年用于治疗脑梗死的费用大约718亿美元[1].在我国脑血管疾病是第三位致死因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56.6%~80%,其致残率为第一位.随着人口增加及老龄化程度加重,从发病早期控制脑损伤的程度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国内外对脑缺血损伤机制的大量研究表明神经保护治疗的关键是阻断脑缺]血级联反应,神经保护目的就在于阻断和减弱脑缺血级联反应.本文就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2.
抗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血清抗心肌磷脂抗体(ACLA),阳性率分别为18.6%和2.2%,差异显著(P<0.05)。前者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有吸烟史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著。检查证实本组ACLA阳性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无系统性红班狼疮(SLE)。本研究提示,ACL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对ACLA的有关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偏头痛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AYP)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期血浆和脑脊液中 AVP 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发作间期脑脊液 AVP 含量仍处于低水平,而血浆 AVP 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对13例偏头痛血浆 AVP 的动态观察发现,偏头痛发作后24h 内,血浆 AVP 持续处于低水平,之后开始回升.此外,血浆和自身脑脊液 AVP 之间呈显著性相关.可见血浆 AVP 含量的水平也能反映偏头痛 AVP 不足的本质.  相似文献   
74.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精确性。方法对41例(82支颈内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82支血管中70支CTA和DSA检查结果一致,占85.4%;较DSA诊断结果,CTA诊断狭窄率偏高为10支,占12.2%,偏低为2支,占2.4%。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4%,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8.8%;〉50%时,CT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100%,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6%。CTA与DSA诊断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由CTA推算DSA的回归方程为Y(DSA)=0.965X(CTA)-1.305。CTA可清晰地显示58支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双源64层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例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后,5例患者解剖性治愈(造瘘口消失),另1例患者症状好转。1例患者乙状窦栓塞后吞咽困难,1例患者海绵窦栓塞后外展不佳,经对症治疗均好转。结论静脉途径栓塞是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有关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和临床诊治取得一些令人关注的进展。文章就卒中,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损伤机制、神经元再生和治疗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77.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8.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预防斑块破裂,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且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手段之一.文章就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的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可见MRI在检测VBTIA患者的梗塞灶较CT更敏感、更可靠,对处于TIA时程的椎-基底动脉区缺血患者有必要行头颅CT特别是MRI检查,以作出具体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综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0.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病理机制迄今仍不明确,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学方面,认为IIM为一组自身免疫损害的肌肉炎症性疾病,非免疫学机制研究不充分。为此,作者对近年来IIM的病理机制(包括非免疫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