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65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接受了65枚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其中Wingspan支架40枚,Neuroform支架25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3-24个月复查,2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12.
倪陶义  刘新峰  王君 《海南医学》2012,23(19):52-54
目的探讨颈动脉注射尿激酶联合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对1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两侧颈动脉交替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1次/d,共5~7d。同时根据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结果口服华法林钠抗凝治疗,每日2.5~7.5mg,1次/d,服1~2年。结果联合治疗7d后,8例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压力恢复到正常范围,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降至11s内(DSA证实),静脉窦再通,临床治愈;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无脑出血及全身出血等不良反应。11例患者脑脊液平均下降(1.79±1.23)kPa,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平均缩短(9.04±6.44)s,两项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溶栓并联合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治疗该病并发的脑出血。  相似文献   
613.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支架、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方面已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临床病例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本文对颈动脉支架术(C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14.
雌激素对喹啉酸致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喹啉酸(QA)所致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雌性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非替代组)和卵巢切除+雌二醇组(替代组);向纹状体注射QA,采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黄递酶组化法检测纹状体NADPH阳性神经元数,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次数,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测定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非替代组比较,替代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NADPH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阿朴吗啡诱发的大鼠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雌激素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QA引起的纹状体神经元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狭窄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对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1272例患者纳入分析,1028例(80.8%)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342例(33.3%)为颅内病变,330例(32.1%)为颅外病变,356例(34.6%)为颅内外联合病变.颅内病变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另外两组(F=41.995,P=0.000).各组间性别(x2=10.602,P =0.005)、高血压(x2=11.316,P=0.003)和糖尿病(x2=13.465,P=0.001)的构成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颅内外血管狭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青年组和中年组以颅内病变为主,老年组以颅内外联合病变多见.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单纯颅内病变及颅内外联合病变有关,单纯颅外病变仅与高龄和高血压有关.1028例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共累及血管2732支,其中前循环血管1759支(64.4%),后循环血管973支(35.6%),前循环轻、中和重度狭窄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而闭塞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后循环各种程度病变均以椎动脉颅外段最多见.结论 不同部位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16.
目的:既往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显著升高,但CRP水平与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 END)的关系仍不明确。文中探讨血清CRP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经头颅CT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142例。 END定义为48 h内复评加拿大卒中量表( Canadian Stroke Scale , CSS)较入院时减少≥1分。比较END患者组和非END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同时Logistic回归分析CRP水平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4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31例(21.8%)发生了 END。与非 END 组患者比较,END 组患者高血糖症发生率(29.03% vs 11.71%, 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11.8±1.2)×109/L vs (7.8±7.7)×109/L, P=0.019]、CRP(P=0.001)、血肿增大(54.83%vs 19.81%, P=0.001)、血肿体积[(23.6±21.9)mL vs (14.8±12.7)mL, P=0.005]及出血破入脑室率(68.75%vs 28.83%,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示:CRP(OR=1.072,95%CI:1.034~1.112,P=0.001)、出血破入脑室(OR=4.162,95%CI:1.498~11.564,P=0.006)及血肿增大(OR=5.297,95%CI:1.906~14.723,P=0.001)与住院期间发生END显著相关。 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CRP水平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预测价值(OR=0.812,95%CI:0.732~0.891,P<0.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升高和基底节区脑出血END显著相关,故可作为该病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17.
目的探讨^99mTc—Octreotide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43例肺部肿瘤病人,静脉注射^99mTc-Octreotide 15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勾画感兴趣区,分别测定肿瘤和对侧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并将影像最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9mTc-Octreotide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85.7%和93.0%。小细胞肺癌(SCLC)的T/N值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差异有显著性(t=6.469,P〈0.01)。结论。^99mTc-Octreotide 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18.
目的:探讨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平面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术前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显像结果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PT患者62例(男15例,...  相似文献   
6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强大的促进神经再生能力,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潜在价值.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可形成"血管龛",通过释放某些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发生.同样,新生的神经细胞也可促进血管发生,二者之间存在"交叉对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文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和神经发生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20.
转化生长因子β1经鼻三叉神经通路入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鼻给予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来探讨药物经鼻三叉神经通路入脑的可能性。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经鼻给药(IN)0.5h组(n=3)、1h组(n=4)、2h组(n=3)、6h组(n=3),即在经鼻给予50μl(20μg)TGF-β1后0.5、1、2、6h处死动物;对照组为不给药大鼠。取各组大鼠动脉血以及小脑、中脑、脑桥、延髓、上颈髓组织和双侧三叉神经,采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内TGF-β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15.01±1.50pg/mg)相比,IN0.5、1、2、6h组大鼠三叉神经TGF-β1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1h(75.46±12.50pg/mg)达高峰。IN1h组大鼠延髓TGF-β1含量为7.57±1.75pg/mg,与对照组(3.30±0.35pg/mg)相比显著提高(P<0.01),脑桥TGF-β1含量(5.92±0.92pg/mg)与对照组(3.41±0.24pg/m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大鼠小脑、中脑、上颈髓及血浆中TGF-β1的含量在给药前后均无显著改变。结论经鼻给予TGF-β1后药物可绕过血-脑脊液屏障快速进入三叉神经,并沿三叉神经通路逆行转运至延髓等中枢神经系统(CNS),此种给药途径为治疗三叉神经及CNS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