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62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脑源性晕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晕厥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中反射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是最常见的原因.脑源性晕厥是晕厥比较少见的病因,约占10%(包括严重脑血管闭塞疾病、主动脉弓综合征、高血压脑病及脑干病变等)[1,2],国内外相关的报道较少.本文总结12例脑源性晕厥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探讨诊断方法,提高临床对脑源性晕厥的重视.  相似文献   
63.
牛津郡社区卒中分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分型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835例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梗死(L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其中356例患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临床症状对侧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在356例患者中,TACI组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型(P〈0.05);38.9%(35/90)PACI患者、43.7%(28/64)POCI患者、43.6%(24/55)TACI患者和45.6%(67/147)LACI患者存在颅内动脉50%以上狭窄,且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症状对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50%以上狭窄与OCSP分型相关,TACI组患者比其他三型更易出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相似文献   
64.
脑白质疏松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MCI患者。通过MRI和CT扫描,确定这些患者是否存在LA。对MCI患者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定LA对MCI进展为痴呆的影响。结果: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估,共有74例MCI患者入组。其中33例(44.6%)经影像学诊断为伴有LA,41例(55.4%)不伴LA。经6~24(13.2±6.8)个月随访,伴LA的患者有15例(45.5%)进展为痴呆,不伴LA的患者有9例(22.0%)进展为痴呆。随访期内伴有LA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LA的患者(P<0.05)。结论:伴有LA的MCI患者更容易进展为痴呆。这类MCI患者必须及早进行干预,去除可控危险因素,预防痴呆发生。  相似文献   
6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实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文章对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治疗前评价、病例和药物选择等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6.
传统认为,栓塞很少引起大脑后循环卒中,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我们查阅了已证实的椎基底动脉各部位动脉闭塞病例的有关资料,试图查明潜在的栓塞易发部位及栓子的来源,并深入地研究了100余例脑干及小脑梗塞患者的卒中发病机理。结果表明:(1)心原性和动脉原性栓塞各占大脑后循环梗塞的20%;(2)最常见的动脉原性栓子是椎动脉的起始部和颅内段的粥样狭窄病变;(3)椎动脉剥离、颈部和脊椎创伤、手术中颈部长时处于不自然的位置也可引起椎动脉血栓性栓塞;(4)最常发生栓塞的部位是基底动脉远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区、椎动脉颅内段及小脑后下动脉区。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们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为椎动脉病变组(17例)和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结果①17例椎动脉病变患者均存在双侧椎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狭窄率为70%~99%),其中8例为双侧椎动脉闭塞,9例为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病变部位多位于颅内;基底动脉病变组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闭塞3例,狭窄5例,其中3例为重度狭窄,2例狭窄率为50%~69%。②椎动脉病变组和基底动脉病变组双侧脑干多发性小梗死灶(〈1cm)分别为15例(15/17)和3例(3/8),P〈0.05;单个大梗死灶(≥1cm)累及双侧脑十分别为3例(3/17)和6例(6/8),P〈0.05;合并小脑梗死分别为13例(13/17)和2例(2/8),P〈0.05。,结论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双侧脑干梗死梗死灶的形态以及分布有所不同,前者双侧脑干多发小梗死灶较多见,后者累及双侧脑干的大梗死灶多见。  相似文献   
68.
动脉粥样硬化缓慢发展过程中,斑块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引发许多危险的并发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巾风[1-6].虽然血管内超声弹力图、血管造影、血管镜检查和温度测量法已应用于斑块的显像[7-12],但由于其有创性,使应用受到了限制.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可结合到一些分子如白蛋白、纤维蛋白、血管内皮形成特异标志物的新型顺磁性和超顺磁性磁共振(MR)靶向对比剂的出现,使得磁共振成像(MRI)成为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有前途的尤创影像学技术.本文主要对MR及MR靶向成像(1.5T及以上)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中的应用作--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与Suzuki分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以缺血事件为首发症状的成年型烟雾病住院患者44例,其中TIA 12例、脑梗死30例及TIA与脑梗死共存2例.按大脑半球缺血事件先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后者再按缺血损伤模式不同分为匹配的亚组[即皮质下亚组(25个半球)与皮质亚组(11个半球)、前循环亚组(29个半球)与后循环亚组(7个半球)].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对缺血大脑半球民侧血管按Suzuki标准分级.比较TIA组与脑梗死组、皮质下亚组与皮质亚组、前循环亚组与后循环亚组所占缺血半球个数比例在Suzuki各级别中的差异.结果 Suzuki分级从2级至6级,TIA组、皮质下亚组和前循环亚组缺血半球个数所占比例分别随着血管级别的升高逐渐降低(各自在各级频数的比例分别为11/26、2/13、1/8、0和0;15/15、9/11、1/7、0和0;15/15、10/11、4/7、0和0),对应的匹配组却逐渐升高(各自在各级频数百分比分别为:15/26、11/13、7/8、2/2和1/1;0、2/11、6/7、2/2和1/1;0、1/11、3/7、2/2和1/1),各配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应Z值和P值分别为:-2.33和0.019、-4.49和0.00、-3.66和0.01).另外,前3组的血管平均等级值比各对应组低(分别为2.29和2.97、2.44和4.18及2.62和4.13).结论 成年型烟雾病缺血损伤模式随Suzuki血管分级变化而变化;分级越高,烟雾病患者发生大脑半球后循环皮质区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不同年龄组间的病因、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差异性。方法将11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14~28岁)和青壮年组(29~40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组29例,青壮年组86例;按TOAST分型,106例有病因可循,其中青少年组其他病因型最多,而青壮年组分布较分散(P〈0.05);主要危险因素有男性及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其中性别和高血压病有组间差异(P〈0.01)。结论青年脑梗死多有明确病因,在青少年组与青壮年组间临床分布有差异,如能早发现并做针对性处理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