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61篇
神经病学   16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本文对106例临床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患者的CT、MRI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9%VBTIA患者CT显示与症状相关的梗塞,11.3%CT显示非相关梗塞;MRI资料表明,高达26.4%的VB-TIA显示相关梗塞,24.6%显示非相关梗塞。在VBTIA发作的0~24h间,缺血发作时间长者发生相关梗塞的比例高。这些梗塞灶多数为小而深的病灶,大部分属于腔隙性梗塞的范围。可见MRI在检测VBTIA患者的梗塞灶较CT更敏感、更可靠,对处于TIA时程的椎-基底动脉区缺血患者有必要行头颅CT特别是MRI检查,以作出具体的临床诊断,并制定综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2.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病理机制迄今仍不明确,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学方面,认为IIM为一组自身免疫损害的肌肉炎症性疾病,非免疫学机制研究不充分。为此,作者对近年来IIM的病理机制(包括非免疫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3.
动脉粥样硬化是好发于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及外周动脉的多灶性疾病,常引起卒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而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不稳定斑块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这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不稳定斑块以覆盖在脂质核心上的纤维帽颈部变窄和断裂为特征。同时,脂质核心的大小,新生血管以及斑块内的炎症也能导致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在所有的无创影像技术中,磁共振成像(MRI)最有望成为判断不稳定斑块的方法。我们对该技术应用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分子肝素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抗凝、溶栓新药,对脑梗塞治疗的文献报道尚不多.本文对1995年10月~1997年3月间,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进行了分析.资料与方法一、病例: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共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61岁;对照组共30例,为同期住院的脑梗塞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62.5岁。两组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在72小时以内就诊并接受治疗,发病特点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除外脑出血.二、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1~58岁,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9例窄颈动脉瘤行直接栓塞,3例宽颈动脉瘤利用支架辅助栓塞.8例完全栓塞,4例部分...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谱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新发失眠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纵向观察性的队列研究,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76例。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的诊断标准,将卒中患者分为失眠组(64例)和非失眠组(21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依次探讨甲状腺功能谱与卒中早期新发失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正常亚组患者中失眠组与非失眠组TSH水平的差异。结果纳入的27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失眠组64例(23. 2%),非失眠组212例(76. 8%)。与非失眠组比较,失眠组血清TSH水平较高[1. 9(1. 0,3. 7) mU/L比1. 6(1. 0,2. 4) m U/L,P=0. 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血清中较高的TSH水平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新发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214,95%CI:1. 016~1. 449,P=0. 032)。在TSH正常亚组中,失眠组的血清TSH水平较非失眠组高[1. 8(1. 1,2. 8) m U/L比1. 6(1. 1,2. 3) m U/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较高的血清TSH水平是早期新发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635,95%CI:1. 047~2. 554,P=0. 031)。结论血清TSH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新发失眠相关,提示甲状腺功能轴可能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新发失眠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脑电图空间对称指数(spatial hemispheric brain symmetry index, sBSI)与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后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病例组)和1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16导联脑电图常规检查,计算出脑电图sBSI。病例均为经脑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MCA狭窄或闭塞。再将病例组分为有明显侧支循环代偿组和无明显代偿组两组,观察脑电图sBSI与MCA狭窄或闭塞后有无侧支代偿的关系。结果:lO例MCA闭塞病变患者中8例有明显侧支代偿。15例MCA重度狭窄患者中5例具有明显侧支代偿。病例组sBSI(0.078±0.025)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sBSI(0.058±0.010),P=0.004;有侧支代偿病例组的脑电图sBSI(0.068±0.009)明显小于无侧支的病例组sBSI(0.092±0.032),P=0.011。结论:脑电图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其sBSI在评估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代偿状态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利用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或结合螺旋圈栓塞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或扩张的方法,解除其对周围神经的动脉搏动性压迫,而达到经血管内进行神经减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瘤样扩张或动脉纡曲患者11例,接受经股动脉途径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8例(单支架6例,双支架2例),支架结合螺旋圈栓塞3例。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结果 11例患者(13枚)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lon angiography,DSA)复查,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缩小,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基本消失。术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2例饮水呛咳症状消除。本组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20个月,均无头痛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发作。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显示支架内通畅。4例夹层动脉瘤行DSA复查,3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血管内支架置入式的血管内神经减压治疗因动脉搏动性挤压后颅凹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预防斑块破裂,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且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手段之一.文章就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