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8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菌株iceA、babA2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检测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Hp菌株iceA、babA2的分布特征,探讨与Hp临床感染结局相关的菌株基因型。方法141株Hp菌株分离自43例慢性胃炎(CG)、4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0例胃溃疡(GU)和21例非贲门部胃癌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采用PCR方法检测Hp菌株的iceA、babA2、cagA和vacA基因型。结果141株Hp菌株中,iceA1、iceA2和babA2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5%(105/141)、15.6%(22/141)和63.8%(90/141),其中2例(1.4%)为iceA1、iceA2均阳性,16例(11.3%)为iceA1、iceA2均阴性。DU组的babA2检出率显著高于GU组(74.5%比50.0%。P=0.028),DU组的cagA^ /babA2^ 检出率亦显著高于GU组(70.2%比46.7%,P=0.039)。其余疾病组之间的babA2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不同临床疾病与iceA基因型的相关性。结论上海地区Hp感染者的菌株基因型主要是iceA1^ /babA2^ ,babA2在DU和GU的发病机制中起不同作用。未发现iceA亚型与Hp临床感染结局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3.88±1.36、8.38±1.06和13.13±1.96,A组与B、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软骨组织工程原理,以PLLA/明胶为支架材料复合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3.
重视环氧合酶—2与消化系肿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忠 《胃肠病学》2000,5(3):139-140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s)的关键酶,有COX-1和COX-2两种异构酶。COX-1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和组织中,产生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PGs,在胃肠道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相反,COX-2在许多组织中几乎不能测得,在组织损伤、炎症或细胞恶性转化时表达增强。COX-1和COX-2的生物活性均能被阿司匹林和其他非好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所抑制,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N4主要抑制COX-2。4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OX-2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特别是消化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84.
张林  刘文忠 《胃肠病学》2000,5(4):258-260
隐性出血指粪例隐血试验(FOBT)阳性和/或缺铁性贫血(IDA)的最初表面,而无肉眼可见的便血证据,不明原因出血定义为初步内镜检查(结肠镜或上消化道内镜)结果阴性且不知起源的持续或反复出血(妈反复或持续IDA、FOBT阳性或可见出血)。因此不明原因出血有两种临床类型。(1)不明原因隐性出血:表现为反复的IDA和/或FOBF阳性,(2)不明原因显性出血,反复排出可见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弹性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15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A组(弹性内固定组)10只,B组(坚强内固定组)5只。制成股骨中段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上述材料固定,2、4周分别行放射学检查,4周后取骨折局部骨痂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进行骨痂内矿物质含量测定。结果A组与B组比较,AKP、Ostcalcin差异有显著性(P〈0.05),NTF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4周后骨痂的形成量大于B组,骨痂内矿物质含量测定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弹性内固定能促进骨折愈合;钛合金环抱器提供的弹性模量适合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6.
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血清流行病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比较1990-2001年上海市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血清流行病学的改变,探讨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6-10月,应用检测H.pylori血清IgG抗体的酶免疫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上海市区1557位居民的血清标本,结合问卷形式调查市民的就餐、居住等生活环境因素,985人完成问卷调查;比较1990年和2001年2次调查的结果。以队列研究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1年市区总体H.pylori阳性率为58.3%,高于1990年的42.7%(P=0.001),低于1990年郊区的61.0%(P=0.116)。1-9岁和10-1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无显著改变(29.7%、39.6%比27.4%、42.7%,P=0.683和P=0.707),仍低于11年前郊区的水平(56.4%和57.3%,P=0.001和P=0.031)。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与11年前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113)。3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较11年前显著升高(P<0.05),20-69岁年龄组的H.pylori感染率与1990年郊区水平相当(P=0.276-0.935)。危险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家庭成员数>3、户外聚餐等是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引发的市民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可能影响H.pylori的流行病学特征,对H.pylori的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深Ⅱ度烫伤大鼠上皮组织修复过程中皮下脂肪组织内脂肪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2、3亚型的表达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方法 将 3 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n =6)和单纯烫伤组 (B组 ,n =3 0 )。利用大鼠 5 %深Ⅱ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1、3、7、14和2 1d采取全层创面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真皮下脂肪细胞TGF β1、2、3的表达 ,并以病理学染色观察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创面的收缩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内脂肪细胞中均有TGF β1、2、3的表达。单纯烫伤创面愈合的过程中 ,伤后 1d ,脂肪组织内脂肪细胞膜表面TGF β1表达较弱 ,但TGF β2、3的表达较强 ,伤后 3d ,脂肪细胞TGF β1表达有所增强 ,TGF β2、3的表达进一步增强。此时创面深层脂肪组织内有新的微小血管形成。至 14d ,创面收缩 ,脂肪组织TGF β1表达维持在较高水平 ,TGF β2、3的表达也较高。真皮浅层大量的微小血管形成 ,密度明显增强。 2 1d创面完全愈合 ,在新愈合组织内有一定量的血管形成 ,TGF β各亚型的表达有所减弱 ,但TGF β2、3的表达仍强于TGF β1。 结论 组织修复过程中 ,脂肪细胞释放的TGF β可能有助于肉芽组织充填和微小血管网的形成 ,在创面愈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9.
我们试制扁形玻管,保存常见寄生虫卵及并殖吸虫囊迹等浸制标本,一年后置镜下观察,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制作保存浸制标本的方法简单,易被基层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90.
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和研究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2006年12月血管发育不良所致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8例,给予沙利度胺片100 mg/d口服,疗程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水平变化.结果 患者临床疗效总评分由治疗前的(15.000±3.630)分降至治疗后的(5.330±3.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18例患者平均出血次数为(1.000±1.237)次,输血量为(100.000±240.098)ml,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11.220±6.404)次和(1422.220±1556.601)ml,P值均<0.01];血红蛋白含量为(9.533±2.278)g/ml,比治疗前显著上升[(5.950±1.656)g/ml,P<0.01].5例患者服药前血清中VEGF浓度为180 pg/ml、TNF-α浓度为58 Pg/ml,治疗后VEGF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116和34 pg/ml,P值均<0.01).结论 沙利度胺能明显抑制血管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清VEGF、TNF-α水平,对血管发育不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