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平板运动试验作为冠心病的筛选试验,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以ST段改变来评价其临床意义[WeinerDA,etal,AmHeartJ,1983,105:749]。T波改变也常见于平板运动试验中。为评价其临床意义,对本院同期进行的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的106例胸痛待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本  相似文献   
82.
平板运动试验和潘生丁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将119例患者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潘生丁负荷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二种试验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受检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和位置。具体二种负荷试验相比较,其敏感性,平板运动试验略高于潘生丁试验(74.4%比67.4%);特异性为潘生丁试验略高于平板运动试验(86.8%比77.6%)。如采用系列法双项复合试验的结果判断: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较每一单项试验为高,分别为93.4%,83.3%和80.7%;此特异性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在无条件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尽量开展这种简易、安全的无创性双项负荷试验,以提高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同时强调应正确选择适应证,掌握判定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比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或普通球囊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心内科218例冠心病患者233个分叉病变,分叉病变分型均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主支病变经切割球囊预处理(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仅行切割球囊(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观察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情况。结果:218例患者233个分叉病变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73.4%(171例),回旋支/钝缘支占12.0%(28例),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心室后支占14.6%(50例)。CB组患者122例,PB组患者9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与分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组与PB组主支血管PCI成功率相似(98.1%vs.100%,P>0.05),但CB组患者分支血管PTCA成功率较高(92.1%vs.78.3%,P<0.05)。CB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亦少于PB组患者(4.1%vs.12.5%,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MACEs发生比率CB组少于PB组患者(5.31%vs.14.0%,P<0.05)。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行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对比普通球囊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或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1993年至 1998年期间的 10 5 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 ,于 2 0 0 1年 3至 5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 16±1 2 8)年。观察终点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行心肌血运重建术 (PCI和CABG)。其中左主干病变为 4 2例 ,男 31例 (79 2 % ) ,女 11例。结果  4 2例左主干病变采用PCI的占 16 6 7% ,CABG占 38 10 % ,药物治疗占 4 5 2 3%。PCI和CABG两组 (n =2 3) ,随访结果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组 (n =19)有 3例死亡 ,1例急性心肌梗死 (P <0 0 5 )。PCI组有 1例于术后 2个月因心绞痛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原病变部位发生再狭窄 ,故再次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单纯药物治疗组有 1例在随访期间行CABG ,两组间的血运重建率没有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236例,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行心理测评,评价焦虑、抑郁及焦虑抑郁共病的发生率,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医保类型、合并其他疾病及ACS并发症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焦虑抑郁及共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36例ACS患者中,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分别33.5%和32.2%,焦虑抑郁共病发生率2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初中及以下学历和射血分数<50%是焦虑、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合并糖尿病和体质量指数<24 kg/m2对抑郁影响更显著(P<0.05);女性、自费和射血分数<50%患者更容易同时并存焦虑抑郁情绪(P<0.05)。结论 ACS后并发焦虑抑郁情绪,为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对于此类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尽早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8月~2011年1月12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128例患者应用IABP的时间为(86.4±7.1)h;应用IABP后有5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轻度减少者37例、重度减少者15例,无极重度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开始IABP治疗后12h;停用IABP后有97.4%的患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可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应该引起重视,在应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87.
88.
<正>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并且具有很多适应证。IABP从1968年报道开始,临床应用于血流动力学支持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IABP成为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早期的试验提示IABP在生理学中的重要影响,包括增高舒张压,甚至有文献支持IABP能够扩张冠状动脉、脑血流、肾脏灌注[2]。然而,上述结果均不是来自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也未证明IABP能够保护心肌。IABP目前既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不规范剂量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6-12月于我院门诊和社区规律服用阿司匹林40~150 mg/d、满2周以上的患者456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75 mg/d者定义为规范剂量组275例,<75 mg/d者定义为不规范剂量组181例,对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规范剂量组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1±3)%、(70±11)%,不规范剂量组分别为(22±6)%、(73±9)%,两组患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规范剂量组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异常率分别为12.73%、52.00%,不规范剂量组分别为25.41%、64.64%,两组患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异常率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超重、吸烟是不规范剂量组发生血小板聚集异常的危险因素,吸烟是规范剂量组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规范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以达到满意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结果,从而减少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导致的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改变和冠心病(CAD)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HF)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之一。传统的研究多以病死率作为心衰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终点.但这并不能完全评价带病存活状态,也不能全面反映疾病对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